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开园,这事听起来像是又一个地方挂牌的产业园区。但仔细盘一盘,你会发现门头沟这步棋,不是简单搞个“AI”标签贴上去,而是真正在搭一个能跑得通闭环的产业生态。
先看硬件。园区一期17万平方米,总规划80万,不算小。关键不是面积,是设计逻辑。6米层高、首层承重1000公斤/平方米,专门为了塞下高密度服务器和液冷系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企业不用再为算力基础设施东奔西走,“工业上楼”不是口号,是真的能让研发、制造、测试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跑通。孵化-加速-研发-转化-制造-办公,全链条不出园,这叫“创新闭环”。
再看算力底座。接入的是北京市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700P规模,支持“即申即用”。重点是“普惠”——初创企业能以市场价几分之一的成本拿到训练资源。而且适配了20多个主流大模型,GLM、坤川这些都能直接调用。算法登记中心、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也都落地了。企业进来,不需要从零开始搭地基,模型、算力、数据平台三件套基本齐了。
光有硬的不行,软的也得跟上。园区拉来了阿里云、商汤、智谱清言、并行科技这些头部企业,加上中关村资本、金服等体系单位,组了个“人工智能生态雨林伙伴计划”。覆盖投资、算力、模型、场景、服务,链条很完整。背后还有中关村发展集团超500亿元的科创基金池子托底,10亿产业引导基金、5000万场景基金、5000万人才创业基金,从天使轮到Pre-IPO都有接续。
更实在的是配套。近400套人才公寓,第一年免租,后两年补贴一半。这种政策不是画饼,是真想让人留下来干活。再加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专精特新企业会客厅这些服务节点落地,企业从注册到申报资质,路径清晰。
还有一个信号不能忽视:门头沟区直接出台了场景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区内场景建设项目最高补200万,创新项目补50万。这意味着政府不是只给地、给房,而是主动买单,推动AI技术在本地落地。现场展示的无人车配送、AI中医问诊、四足机器狗巡检,都不是概念演示,而是已经在跑的应用案例。
所以,这个园区的打法很清楚:不靠单一政策红利,而是用空间+算力+资本+场景+服务五位一体,构建一个自循环的产业生态。它的目标也不是招几个明星企业撑门面,而是让AI企业在京西这片过去挖煤的地方,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下一步怎么走?关键看两点:一是能否持续吸引头部企业和科研团队形成集群效应;二是这些扶持资金能不能精准滴灌到真正有技术突破潜力的企业身上。目前颗粒度已经够细,剩下的就是执行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