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咱们国家一口气拿下4个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继续全球第一。这事儿不是简单拿个牌子回来摆着看,而是背后有一整套逻辑在跑。
先看名单:贵州黄岗村、四川基卡依村、江苏东罗村、浙江荻港村。四个地方,地理跨度大,文化底色完全不同。但它们能同时入选,说明什么?说明咱们的乡村发展模式已经不是单一路径了,而是形成了可复制又不失个性的方法论。
比如黄岗村,800多年的侗族吊脚楼群还在用,侗族大歌是人类非遗,更关键的是,“寨老制”这种传统治理模式跟现代旅游合作机制融合起来了。这意味着文化没被做成表演项目,而是真正活在当下。一个村自己能运转起来,外人来了不破坏生态,反而成了反哺系统的变量——这才是可持续。
再看基卡依村,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高原村落,海拔从1700米拉到5000米,立体农业系统本身就是资源。他们搞沉浸式演艺和手工艺体验,不是请几个演员站那儿唱两句就完事,而是把生产生活方式转化成可参与的产品。游客动手做一次陶器、走一回放牧路线,消费链条就拉长了,村民收入来源也多元了。
东罗村和荻港村则代表另一种打法。一个在兴化垛田核心区,大米、龙香芋都是地理标志产品,连续16年参与菜花节,品牌打得稳;另一个靠桑基鱼塘系统,全村共保机制让生态保护和经济收益绑在一起。这两个村的共同点是什么?农业遗产+组织化运营+长期投入。没有快钱思维,但每年都有现金流进账。
这么看下来,问题其实不在“怎么评上”,而在“评上之后怎么承接”。国际认可带来流量是肯定的,但能不能接住,取决于有没有提前铺好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后续运营策略还没看到详细披露。
换个角度说,这些村子能出圈,恰恰是因为没想着“出圈”。它们的共同路径是:先把本地资源摸透,再用市场化手段一点点转化,政府搭台,但主角一直是村民集体或本地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理顺了,动力才不会断。
所以接下来的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会不会出现“样板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形成集群化发展;二是国际游客的实际到访率能不能提升。毕竟这个奖是联合国旅游组织发的,背后连着全球旅游资源网络。如果只是国内宣传用一下,那就可惜了。
在我看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几个网红打卡地,而是在验证一条路:乡村可以不靠地产开发、不靠资本下乡主导,也能走出一条自洽的发展模式。这条路走得通,意义远大于几个奖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