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东南部发生恐袭,多名逊尼派部族领袖被杀。革命卫队第一时间发声明,咬定是以色列在背后支持,说这是要搞分裂、破坏民族团结,还放话要追查到底。
这事表面看是反恐事件,但往深了拆,问题没那么简单。
首先,袭击地点很敏感——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这个地区长期存在安全漏洞,属于伊朗境内少数以逊尼派为主的区域,历史上就有分离主义倾向。在这种地方动手,杀的又是部族领袖,性质就变了。这不是随机暴恐,更像是精准斩首,目标明确:制造族群裂痕。
然后看指控对象——以色列。伊朗官方直接点名,说袭击者受以方支持。这种表态不是随便说的,尤其出自革命卫队之口,意味着情报系统已经形成初步判断。更关键的是,就在同一天,伊朗刚刚处决了一名被控为摩萨德工作的间谍。时间点太巧了。这说明什么?伊朗内部反间防谍的弦绷得很紧,而且已经动手清人了。
这么看下来,两条线就串起来了:外部有人搞定点渗透,内部已有策应网络。否则不可能选得这么准、打得这么狠。
占豪那篇文里提了一句“伊朗被渗透如筛子”,这话难听,但可能接近事实。能精准打击到部族领袖,没有内线配合几乎做不到。更何况,这类边缘地带本就管控薄弱,情报盲区多,正是外部势力最喜欢的操作窗口。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伊朗现在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边要对外威慑,放出话去警告以色列;另一边更要对内维稳,防止有人借机煽动族群对立。革命卫队强调“什叶派与逊尼派团结不会动摇”,就是在打预防针,怕事态升级成内部动荡。
但光喊团结不够。真正考验的是后续动作——能不能挖出背后的渗透链条?能不能稳住地方部族的情绪?要不要采取跨境报复?这些才是决定事态走向的核心变量。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可以肯定一点:如果这类袭击持续发生,而伊朗又拿不出有效反制手段,那所谓的“团结纽带”真有可能被一点点撕开。最坏的情况,就是外部不断撩火、内部逐渐失序,最后滑向低烈度内耗。
下一步怎么走?无非三个方向:要么打出去,用远程打击或代理人行动反制以色列;要么往内收,强化安全审查和地方控制;再或者,两者同时来。
只是这条路不好走。打出去有 escalation 风险,搞不好引发更大冲突;往内收又容易激化矛盾,尤其在敏感族群地区。怎么平衡,得看德黑兰的操盘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