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私募基金行业迎来了一波强劲的增长浪潮。从产品备案数量到整体业绩表现,再到百亿级机构的持续扩容,整个行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推动下,私募不仅管理规模快速提升,投资策略也更加多元和成熟。我注意到,无论是量化还是主观多头,都在这轮行情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
备案量暴增背后的结构性机遇
前三季度全市场共备案私募证券产品8935只,同比大幅增长89.38%,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资金对私募渠道的热情重燃。其中,量化私募备案量同比暴增102.66%,达到3958只,占全部备案量的44.30%,成为行业扩容的核心驱动力。股票策略仍是主力军,备案5849只,同比增长99.35%,科技、新能源与消费等板块的轮动为选股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多资产、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也保持高速增长,显示出投资者配置需求日益多元化。李春瑜分析指出,市场环境改善、监管趋严带来的信任提升以及机构主动扩张,是推动备案热潮的三大主因。
百亿私募业绩抢眼,量化领跑全行业
私募不仅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在业绩上也同样表现出色。截至2025年9月底,有业绩展示的62家百亿私募平均收益率达28.80%,正收益占比高达98.39%。更值得注意的是,38家百亿量化私募平均收益率为31.90%,显著高于19家主观私募24.56%的平均水平。在前三季度收益率超30%的32家百亿私募中,量化机构独占24席,幻方、灵均、稳博等头部量化机构持续领跑。李春瑜认为,中小市值股票活跃、市场风格轮动频繁,恰好契合量化策略的优势,加上其系统化运作和风控升级,使得量化在震荡市中更具竞争力。
行业集中度提升,布局趋于均衡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资源正加速向头部聚集。截至2025年9月底,百亿私募总数增至96家,仅9月就新增5家,其中开思私募、正瀛资产等首次迈入百亿行列。96家百亿私募中,量化占45家,主观占42家,行业格局清晰。备案数据显示,宽德私募、黑翼资产等头部量化机构占据备案榜单前列,备案超40只产品的26家私募中,有23家为百亿级,占比高达88.46%。不过,部分中型私募也在积极突围。展望四季度,私募普遍采取“均衡布局”策略,调研方向从单一科技扩散至新能源、有色、创新药等领域,显示出对风格切换的前瞻性应对。星石投资等机构认为,企业盈利周期重启和流动性宽松将支撑结构性行情延续,私募加仓意愿仍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