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消费券,打法变了
最近多地又开始发消费券了。湖南搞了个“乐享湖南·湘当有惠”,1亿元规模,从10月一直放到年底,重点砸在餐饮、加油、家政、美容美发这四个领域。其中餐饮占了65%,是绝对的大头。不只是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浙江、安徽也都在跟进,动作不小。
问题来了:9月份刚发过一轮,怎么这么快又来?而且这次明显不是冲着汽车、家电这些大宗去的,反而是盯着老百姓每天吃饭、洗车、剪头发这些事。这背后其实是个信号——政策的发力点,正在从“拉大件”转向“稳日常”。
我们来盘一盘。过去发消费券,很多地方喜欢搞高单价品类,觉得一张几万元的汽车券能快速拉动GDP。但实际效果呢?门槛高、覆盖窄,真正能用上的人不多。现在换思路了,聚焦高频、刚需的服务类消费,比如一顿饭几十块、加一次油几百块,人人都能参与。上海之前的数据就挺说明问题:文化消费券撬动比做到1:3.25,也就是政府花1块钱,能带动民间多掏3块2毛5出来。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精准”。像湖南把餐饮提到65%,这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基于居民日常支出结构做的调整。你让一个普通家庭突然买台新冰箱可能难,但让他多下几次馆子,难度低得多。这种小额高频的刺激,更容易形成持续性的消费惯性。
另一个变化是联动机制。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政府补贴+平台联动+商家让利”的组合拳。政府出钱提供杠杆,平台负责发放和核销,商家再配合打折,三方一起放大效应。这种模式如果跑通,四季度可能会在全国进一步铺开。
不过话说回来,消费券终究是短期工具。专家也说了,它能解决一时的支付能力问题,但改变不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说白了,大家敢不敢花钱,核心还是看工资稳不稳定、社保有没有保障。
这么看下来,这轮消费券的重点不在“发了多少”,而在“怎么发”。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先把基础场景的热度拉起来。至于能不能真正稳住消费大盘,还得看后续有没有配套的长效机制跟上。目前这块的信息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方向是对的——先让烟火气回来,再谈更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