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最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边是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稀土出口管制与关税威胁来回拉锯,让市场神经紧绷;另一边,美联储释放“可能结束缩表”的鸽派信号,仿佛又给股市递上了一杯温水。在这种矛盾交织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看似风雨飘摇,却又意外地“扛”住了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上调了2025年全球增长预期至3.2%,让人不禁感叹:这或许不是一个强劲的复苏,但至少不是一场崩溃。
中美博弈加剧,政策不确定性成主旋律
最近几周,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中国对稀土等关键元素实施出口管制,而特朗普政府则以威胁加征100%关税作为回应,两国在科技和供应链领域的博弈愈演愈烈。这种“你来我往”的对抗模式,被一些分析人士形容为“ADD外交”——缺乏清晰战略,全靠即兴发挥。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府内部似乎也缺乏统一的对华策略,经济民族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和交易型限制者三派意见相左,导致政策反复无常。尽管近期美方财长贝森特释放缓和信号,特朗普也称高额关税“不可持续”,并有望在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但市场普遍认为这只是战术性调整,而非战略转向,真正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避险情绪升温,黄金与国债受追捧
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投资者纷纷涌向避险资产。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一度突破4392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周涨幅达6.3%,反映出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和货币信用的深层忧虑。与此同时,全球国债也受到追捧,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尤其是长期债券表现更为强势。这背后既有美联储可能暂停量化紧缩(QT)的预期推动,也有美国区域性银行信贷风险暴露引发的流动性担忧。例如,Zions和Western Alliance两家银行因贷款欺诈事件股价大跌,拖累整个金融板块,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避险需求。
美联储转向宽松,股市迎来喘息之机
尽管面临政府停摆导致数据延迟发布的困境,美联储的政策走向依然清晰。鲍威尔在近期讲话中明确表示,“未来几个月内可能来到缩表结束的时点”,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即将“重新往派对里端上酒碗”(spike the punch bowl)。结合此前已开启的降息周期,市场几乎完全定价了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这一系列宽松信号支撑了美股在动荡中收涨,纳斯达克指数周涨幅达2.14%。瑞银等机构也因此将美股评级上调至“有吸引力”,理由包括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增长动力以及美国经济前景的改善。不过,小盘股和成长型股票表现疲软,显示市场信心仍不稳固,更多资金流向了红利板块等防御性资产。
总的来说,当前的市场就像一杯半满的水——有人看到风险,有人看到机会。中美博弈的阴影仍在,但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和AI投资热潮为市场提供了支撑。短期来看,投资者需要紧盯下周的CPI数据、四中全会政策动向以及APEC峰会的中美互动,这些都可能成为下一阶段行情的关键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