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A股市场虽然震荡不断,但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却成了资金的“香饽饽”,净流入额接近100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超过九成的资金都流向了权益类ETF,说明投资者正在积极布局股市机会。与此同时,红利资产也因具备高性价比和确定性,吸引了大量资金关注,部分红利基金甚至开始限购。可以说,当前市场正呈现出“科技+黄金”与“红利+防御”并行的两大主线。
黄金与科技成资金主攻方向
从资金的具体流向来看,挂钩黄金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最受欢迎。截至10月17日,月内净流入超10亿元的ETF有40只,其中5只跟踪SGE黄金9999,合计吸金近200亿元;另有5只锚定恒生科技或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反映出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强烈兴趣。我注意到,这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逻辑: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自然受到青睐;而港股科技板块经过前期调整后估值处于低位,政策预期回暖也让资金敢于提前布局。此外,像证券、新能源、航天航空、卫星产业等细分领域的ETF也纷纷上榜,说明资金不仅关注大盘,也在精准捕捉结构性机会。
股票型ETF发行热潮显现特色化趋势
不只是存量ETF在“吸金”,新发市场同样火热。10月以来已有59只指数基金计划发行,新成立的10只ETF全部为股票型,合计规模突破20亿元。这些产品既有跟踪沪深300、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的“主流款”,也有聚焦创业板新能源、国证航天航空、卫星产业等细分主题的“特色款”。在我看来,这种差异化布局正是行业走出同质化困局的关键。正如一位公募人士所说,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正通过主动投研能力来打造被动产品,把产业研究深度转化为指数编制逻辑,从而推出更具竞争力的特色ETF。这种“主动赋能被动”的模式,不仅满足了投资者日益精细化的配置需求,也为行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红利资产迎来配置窗口期
除了科技和黄金,红利资产近期也明显获得资金加持。多只红利主题基金纷纷宣布限购,比如宏利红利先锋混合单日限购100万元,建信红利精选股票则限制在1000万元以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资金涌入太快,可能会影响基金运作稳定性和收益表现。Choice数据显示,华宝中证银行ETF10月以来净申购达49亿份,远超其他品种;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ETF同期净申购也大幅增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四季度存在“高切低”的轮动规律,即资金从高估值的成长股转向低估值的价值股。再加上三季报即将披露,部分公司有望实施季度分红,红利资产的股息吸引力凸显,尤其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对保险等长期资金来说更是“心头好”。不少基金经理已经开始调整仓位,兑现部分涨幅较大的科技股,转而布局金融等高股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