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流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政策“东风”。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并特别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这不仅为物流业“减负”,更是在为其“提智”加速。与此同时,多式联运、数据互联、小微企业支持等关键词也被频频提及,显示出国家对构建高效流通体系的战略决心。
多式联运协同:打通物流“堵点”的关键一步
物流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多式联运管理制度、规则标准协调衔接”,直指当前物流体系中的痛点。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指出,多式联运若能实现规则统一,可大幅减少货物中转时的重复装卸和人力损耗,显著降低时间和成本。然而现实中,不同运输工具在尺寸、重量上的不兼容,导致换装需额外设备,反而增加了负担。因此,他建议应由政策引导,制定涵盖设备规格、操作流程和信息格式的统一标准,并联合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共同推进落地。可以说,多式联运的标准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协同的考验。
数智化转型:AI正重塑物流全链条
如果说多式联运解决的是“连接”问题,那么数智化则是在全面提升物流的“大脑”能力。本次会议明确要求“加快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中关村物联网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已从单点优化迈向全链路智能化,形成了多模态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和具身智能三大方向。例如,多模态AI能同时处理文本、图像和语音,让调度系统更“懂”现场;而具身智能则让物流机器人具备更强环境适应力。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结合,车辆路径可实时优化,仓储拣货实现自动化,整个供应链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正如袁帅所言,未来掌握AI与物流融合技术的企业,将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
政策与挑战并存:数据安全与基建投入待破局
尽管前景广阔,但物流数智化之路仍面临现实挑战。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指出,物流数据开放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平衡安全与流通——既要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又要允许合规的数据共享以驱动智能决策。对此,他建议政府与企业共建合规路径,在监管下实现数据价值释放。此外,智慧物流依赖高精地图、车路协同等新型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持续投入。“政府必须在硬件设施上发力,才能为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新技术铺好路。”盘和林强调。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物流竞争,不仅是企业的技术比拼,更是国家层面基础设施布局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