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亿人用上AI,医疗赛道正在起变化
看到这个数据——我国生成式AI用户半年翻番,达到5.15亿人,普及率36.5%,我第一反应是:这已经不是“趋势”了,是全民渗透的现实。更关键的是,增长最快的场景里,“回答问题”占到80.9%。这意味着什么?用户不是在玩AI画画、写诗,而是在拿它当“万能助手”,尤其涉及健康、医疗这类高敏感需求。
这么看下来,百度健康推AI管家,就一点都不意外了。他们搞了个“AI+真人医生”双保障模式,表面上是产品发布,实则是一次精准卡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医疗AI最大的坎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信任。用户可以容忍AI推荐错个电影,但绝不能接受它误判一个病症。百度的解法很务实:AI先出方案,真人医生实时核验,等于加了道“保险闸”。目前有36万医生参与标注和校验,涉及用药、报告解读等严肃场景,必须真人签字背书。这本质上不是替代医生,而是做医患之间的智能调度平台,像“网约车派单”一样,降低匹配成本。
问题来了,这种模式能跑通吗?从技术架构看,他们用了三层大模型:诊疗、多模态推理、AIGC生成,底层还沉淀了超1亿条问诊数据、200万份医学文献。数据维度够广,但关键不在量,在“加工”。他们做了三层处理:数据清洗+专家标注、引入思维链(CoT)把诊疗逻辑编码进去、再做泛化增强。这说明他们清楚,通用大模型直接下场看病是找死,必须把医学推理路径“教”给AI。
另一个信号是,不只百度在动。小荷健康上线“AI医生”App,京东、腾讯、科大讯飞也都在推医疗垂直模型。平台企业的优势是什么?不是医院资源,而是流量和场景。百度每天有几亿次健康搜索,这是天然的需求入口。过去这些流量转化不了,因为用户搜完就走,现在有了AI管家,能把“查症状”的瞬间需求,接续成“问医生、挂专家、管档案”的闭环服务。
但商业化路径依然模糊。面向用户的健康管理、报告解读,收费意愿低;医保支付还没打通,商保也没跟上。所以短期内,真正的变现出口可能不在C端,而在医院。协和医院的数据很说明问题:AI智慧门诊覆盖30多个科室,手术患者占比66.5%,恶性病确诊率71.4%,专家复核准确率超90%。这意味着AI在帮医院做精准分诊,减轻医生负担,提升资源效率。这才是医院愿意买单的地方。
下一步怎么走?我觉得,AI医疗不会颠覆现有体系,而是嵌入其中,成为“效率工具”。平台比拼的也不是谁模型更大,而是谁能打通院端合作、拿到高质量反馈数据,形成“AI输出-医生修正-数据回流-模型优化”的正循环。至于谁能笑到最后?目前颗粒度还不够,但有一点很清楚:光有技术不行,光有流量也不行,得两边都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