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可真是热闹,两融数据频频刷新纪录,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9月份新开两融账户高达20.54万户,创下年内新高,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8%。与此同时,截至10月16日,全市场两融余额突破2.45万亿元,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投资者信心回暖的体现,也折市场情绪正从谨慎转向积极。不过,热闹之下也有隐忧,券商在抢客户的同时,风控压力也在加大,行业正面临从“拼规模”到“拼能力”的转型关口。
两融开户激增释放市场信心回暖信号
9月新开两融账户达20.54万户,环比增长12.24%,同比暴增288%,这一数字不仅创下2025年以来单月最高,也远超此前各月水平。从趋势看,今年5月以来两融开户数逐月攀升:5月8.87万户、6月10.14万户、7月12.36万户、8月18.3万户,直到9月突破20万大关,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这背后反映出越来越多投资者,尤其是风险偏好较高的群体,对后市持乐观预期,并愿意通过融资方式“真金白银”地入场。分析认为,这种信心修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宏观经济企稳、政策暖风频吹以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等多重因素的理性判断。此外,两融作为市场情绪的“风向标”,其开户数大幅增长被视为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流入的重要先行指标,为A股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撑。
券商面临扩张与风控的双重考验
面对旺盛的融资需求,券商们既欣喜又焦虑。一方面,多家机构纷纷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以承接更多客户: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升至500亿元;华林证券年内两次调高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最新已达80亿元。然而另一方面,中小券商因资本金有限、融资渠道狭窄,在需求集中释放下开始感受到流动性压力。为此,国金证券和华林证券已率先将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这意味着投资者需用全额保证金才能融资买入,杠杆倍数被限制,资金占用成本上升。东海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陶圣禹指出,此举是券商在额度紧张时平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理性选择。同时,更多券商通过调整个股折算率等精细化手段加强动态风控,防范高估值股票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两融竞争步入差异化服务新阶段
当前两融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但问题也随之显现。多位业内人士坦言,行业存在严重同质化竞争,焦点集中在利率高低和风控松紧上,“费率卷得厉害”,有私募客户融资费率已从年初的3.6%降至3%左右。为突围,不少券商开始探索差异化策略:国联民生证券推行精准拓客与分层定价;国元证券主打“交易型+事件型”营销,服务高净值客户;国信证券则强化智能交易系统建设。此外,投研支持、交易工具优化、代销资源协同也成为争取客户的重要筹码。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对违规行为保持高压,东北证券、光大证券等因两融业务风控不到位被警示。业内普遍认为,两融业务已从规模驱动迈向“量质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比拼的是综合服务体系与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