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表示,未来在政府债务管理上,要加大对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信息碎片化催生的“数据壁垒”,制约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效能的提升:财政、住建、城投公司等主体的债务规模、资金流向、项目收益、偿债能力等核心信息难以实现跨领域、全链条整合共享,最终致使债务管理在精准施策、风险防控等方面遭遇明显堵点。
笔者认为,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入与赋能,为破解上述债务管理瓶颈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
一方面,数据让地方债务能够被“精准画像”。以往判断地方偿债能力,多依赖地域GDP、财政收入等宏观数据,难以全面反映真实风险。现在,通过整合土地出让金流水、城投公司经营数据、项目竣工进度等微观信息,再结合大数据模型分析,能够更精准地测算出地区的“债务健康度”。
财政部安徽监管局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打造的债务大数据监管系统,整合债务发行量、债务余额及债务率变化、债务支出进度等核心指标,同时,根据后期工作开展情况,适度引入其他变量辅助分析,构建动态政府债务分析模型,实现对地方债务的全链条精准刻画,为科学施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数据助力债务管理加强“事前防控”。此前,不少地方债务风险暴露后才着手应对,容易陷入被动局面。而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机制,让风险防控有了“提前量”。
例如,广东英德依托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系统,定期跟踪全市债券项目资产管理情况,开展风险评估,科学测算债务率、偿债率等关键指标,密切跟踪债务规模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匹配度,对潜在风险点及时发出预警提示。这种精准预判能力,让债务管理进一步转向主动防控,为解决期限错配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地方债务管理的核心痛点,在于资金供给与项目实际需求的结构性错配,而通过数据打通“资金供给—项目推进—效益产出”的全链条闭环,既能实现资金投向与项目需求的精准匹配,激活沉淀资金、提升使用效率,也能通过动态追踪项目收益,夯实债务偿还的“造血根基”。
以新疆喀什为例,当地创新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系统与一体化支付平台,构建从国库资金拨付到项目供应商收款的全流程电子追溯体系,实现资金流向可查、进度可盯、责任可追;同时,同步搭建“项目储备—建设实施—运营见效”全周期三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下辖12个县市的债务限额动态分配直接挂钩,倒逼各地聚焦优质项目强化绩效管理,从源头上避免资金错配,让债务资金真正流向能产生收益、具备偿债能力的领域。
从基层财政的“账难算、险难判”,到数据赋能的“精准管、提前防”,数据正在重构地方债务管理的逻辑。当然,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安全流通。这不仅需要加大对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还需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构建“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共享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打破数据壁垒。如此,才能让数据要素贯穿债务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全流程,实现风险防控与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