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钰
10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享受减税降费及退税达12925亿元。这笔近1.3万亿元的政策红利,绝非简单的资金“输血”,而是撬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杠杆”,在为企业减负纾困的同时,精准激励创新突破,引导产业加速升级,为制造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取胜”注入深层动力。
其一,税惠政策的首要作用,在于为制造业“纾困解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近1.3万亿元红利如同“及时雨”,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从政策结构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直接减负4857亿元,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优惠1120亿元,其余6948亿元则通过多元政策组合,覆盖产业链各环节。这种普惠与精准并重的设计,让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制造企业都能受益。
增值税发票数据印证了这一成效:前三季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占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9.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二,税惠政策以“靶向激励”激活创新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而政策红利正持续为创新投入“加码”。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稳步提升,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税收减免,一系列精准化举措如同为企业创新装上“助推器”,既降低了研发初期的资金压力,也为长期技术攻关注入信心。
这种“靶向性”更体现在对关键领域的倾斜。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卡脖子”环节,专项税惠政策精准滴灌,鼓励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避免创新资源“撒胡椒面”式浪费。当企业敢于在实验室里“啃硬骨头”、在生产线旁试新方案,制造业的创新链条才能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最终推动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深层跨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其三,税惠政策更以“结构性引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税惠政策是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指挥棒”,通过清晰的政策导向,引导产业加速转型。在高端化方向,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占制造业比重达46.9%,飞机、高铁车组等“大国重器”相关行业增速超12%,成为拉动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智能化转型在政策催化下按下“快进键”,制造业企业采购数字技术金额同比增长10.6%,带动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激增23.6%,智能化生产从“少数标杆”变为“行业常态”。绿色转型同样成效显著,高耗能制造业销售收入占比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服务销售收入增速达34%,传统产业“绿色蝶变”与新兴绿色产业崛起并行,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近1.3万亿元税惠红利,不仅是政策力度的体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它跳出了“单纯减负”的传统思维,通过“杠杆效应”让资金流向创新、流向升级、流向未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层动力。当前,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税务部门需持续优化政策落实机制,让红利更快直达市场主体,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政策导向,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补强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近1.3万亿元税惠杠杆的撬动,不仅让制造业在当下稳得住、行得稳,更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长远发展积蓄力量。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地见效,中国制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