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冀川
物流是经济高效运转的“生命脉络”,而物流成本的降低可直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与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落实情况汇报,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会议指出,物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支撑作用。要持续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深化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强多式联运管理制度、规则标准协调衔接。要加大物流仓储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要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推动人工智能等与物流深度融合,促进物流数智化发展。要加大对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物流主体做强做优做大。
在物流领域,多式联运管理制度、规则标准的协调衔接意义重大,关乎物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大成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多式联运的协同与衔接能够大幅减少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转换时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显著提升物流效率,若能进一步实现规则标准的统一,则可减少重复装卸、中转等环节,降低运输损耗与人力成本,提升运输效益。多式联运本身具有低碳环保的特性,其制度规则的协同有利于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减少能耗与碳排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刘大成说:“多式联运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运输设备的兼容性差,不同运输方式的设备在尺寸、重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衔接时需要额外的设备,从而增加了成本与时间。因此,需要政策进一步规范,制定统一的运输衔接标准,涵盖设备规格、操作流程和信息格式等。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等的协作,共同推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强化标准的宣贯。”
物流数智化发展也是近年来物流领域的一大显著变革。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智能货架、自动化拣货系统、智能运输等智能物流设备,实现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的数智化与精细化管理。这有利于物流业的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对物流业打通供需大循环、实现“韧性”增长具有重要价值。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已从单点优化迈向全链路智能化,形成了多模态、多智能体和具身智能三大技术发展方向。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多智能体协作可解决复杂任务,实现物流系统的分布式决策,具身智能则推动物流机器人智能化变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物流环境。在智能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使车辆实时监控、路径优化和能耗管理成为可能,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物流企业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袁帅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物流与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将其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更为物流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掌握人工智能与物流融合技术的企业将占据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