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打新,这水到底有多深?
今年港股打新,真算得上是旱地拔葱。你看看数据:年初到现在,新股首日平均涨38%,破发率只有22%,创了九年新低。更夸张的是,大行科工认购倍数干到了7558倍,云迹科技也拿到5657倍,这哪是打新,简直是抢购限量款球鞋。
背后最直接的推手,是南下资金。今年净流入已经超万亿港元,流动性一下子盘活了。以前港股没人搭理,估值洼地,现在资金一进来,洼地变高地,一级市场定价自然就抬上去了。再加上美联储降息预期落地,全球资本重新往新兴市场回流,港股成了少数几个既有成长性又便宜的地方。
但别看热闹,得看门道。今年这些涨得猛的新股,基本都踩在两个点上:要么是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这种行业龙头,基本面硬;要么是云迹科技、紫金黄金国际这种带概念的,一个贴着AI+服务机器人标签,一个蹭着资源稀缺性。尤其是18C章这类特专科技通道,专门给还没盈利但有技术的企业开绿灯,云迹科技就是典型——三年亏了快8个亿,但架不住故事够新,腾讯阿里都愿意站台。
说到基石投资,高瓴、高毅、景林这些私募可不是来凑热闹的。他们参与紫金黄金国际,分别砸了十几个亿港元进去,图的不是短期炒作,而是长期筹码。这类机构打新,从来不是单纯套利,而是把IPO当成建仓机会。他们看的是企业能不能穿越周期,敢不敢长期持有。像康曼德说的,要提前介入调研,参与路演询价,本质上是在一级半市场就把二级的功课做完了。
不过,眼下这个热度能持续多久,得打个问号。港股IPO是注册制,市场化程度高,一旦发现需求旺盛,发行人和承销商就会往上抬发行价,直到把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挤干净。现在看着赚钱效应强,但供给一旦上来,价格就得回调。而且小市值新股虽然涨得多,流动性其实是个隐患,后续交易可能接不住。
所以,关键变量还是两个:一是南向资金能不能继续稳住节奏,二是海外流动性别出意外。目前来看,国内经济转型的大方向没变,科技、医药、高股息这些主线逻辑还在。只要盈利修复和资金流入的趋势不逆转,结构性行情就能撑住。但要是哪天认购倍数从几千倍掉到几百倍,那信号就变了。
现在这局,表面是打新狂欢,实则是资产重估的前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