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秋粮收获已过六成,本该是农民们喜获丰收的季节,但部分地区遭遇连阴雨天气,农田渍涝、农机难行,不少种粮户因此蒙受损失。关键时刻,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稳定器”,正在各地加力发挥作用,为农户撑起一张实实在在的“保障网”。
保险快速响应,为农户抢出“救命时间”
今年秋收格外艰难,灾害发生后,农时不等人,早一步查勘、快一步赔付,就能为农户多抢回一分收成。在安徽凤台,国元保险的驻点员童辉清晨六七点就赶到田间查看水稻倒伏情况。“农户都在忙着抢收,我们早一点定损,他们就能早一点拿到钱,心里才踏实。”他说。这种主动靠前的服务,正是当前农业保险一线的真实写照。中国太保产险在河南开封提前发放26万元预赔款,并送来谷物干燥机,帮助像辛小闯这样的花生种植户缓解发霉发芽的燃眉之急。“保险公司办的这些事,减轻了不少压力。”辛小闯感慨道。
科技赋能理赔,定损更精准高效
为了提升理赔效率和准确性,无人机已成为多地查勘定损的“标配”。在山东菏泽巨野县,农业农村局与保险公司组成联合小组,通过无人机航拍结合人工测量,精准评估玉米田的整体损失。河南的中原农险更是出动无人机565架次,开展作物长势监测与灾害解译,形成“旱情—长势—灾情”分级地图,确保不遗漏任何合理赔付诉求。这种“天上看+地上查”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定损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让农户更信服。
预赔快赔落地,真金白银及时到账
为了让农户尽快恢复生产,预赔付机制被广泛推行。河南全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3.7亿元,其中预赔款占比高达75%。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纷纷开启理赔“绿色通道”,简化流程、缩短周期。河南明确要求,达成赔偿协议后十日内必须足额赔付;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将理赔平均周期缩短了10天。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则针对连阴雨需二次查勘的特点,启动快赔机制,“只要与农户达成一致意见,立即启动理赔”。种粮大户张五雷的1500亩玉米因秋汛减产20%,但凭借完全成本保险,他已拿到8万多元预赔款。“一亩保费自己只掏8.8元,理赔款刚好能覆盖多投入的收获和烘干成本。”这笔账,让他松了口气。
农民期待更高保障,保险创新亟待跟进
尽管现有政策已发挥重要作用,但农民的期待也在提升。有种植户直言:“希望亩均损失多少就能赔付多少。”目前保险多覆盖倒伏、枯萎等显性损失,而连阴雨导致的品质下降、发芽等隐性损失尚难完全纳入。此外,大豆、花生等作物尚未全面纳入保障范围,让部分农户心里“不稳当”。对此,中原农险建议探索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品质保险等新产品,以更全面地覆盖实际风险。只有不断升级保障水平,农业保险才能真正成为农民心中可靠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