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九银十”确实有点不一样。西安、成都、杭州这些城市的楼市热度上来了,北京、上海、深圳的成交量也明显回升,尤其是北京二手房交易量都排到年内第二高了。表面上看,市场像是在修复,但你要是真信这是全面回暖,那可就天真了。
我看了下数据,这波行情背后其实是政策在推,加上开发商和房主主动降价,才把那些观望的人逼出来了一波。新房供应一上来,换房需求跟着动,二手房也就跟着走了一波。但这不是普涨,是分化——有的地块339轮竞价,中海、招商蛇口抢着拿地;可还有大批城市压根没动静,交易冷得像冰窖。说白了,现在不是所有人都敢出手,敢买的也就集中在少数核心城市、优质地段。
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模式正在被重构。中央反复提“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不是口号。从“人、房、地、钱”联动,到推动现房销售、所见即所得,再到严管资金挪用、建立主办银行制度,都是冲着过去“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老路去的。以前房企靠预售款滚雪球,现在行不通了。未来拼的是产品力、交付力,谁能让老百姓住上安全、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谁才有资格留下来。
金融端也在配合转型。央行三季度会议明确要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支持REITs打通商业不动产的退出通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产要从“盖楼卖楼”转向“持有运营”,长租公寓、养老公寓这些以租为主的业态,可能才是新模式下的主流载体。
M1和M2增速差快回正了,历史上这种时候往往对应资金活化、资产价格回暖。有人觉得楼市又要起飞,但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总量下行、区域流动加剧,住房需求长期看确实在放缓。现在刺激政策能托住不跌,已经是胜利,想回到十年前那种狂飙突进,门儿都没有。
所以啊,别再盯着炒概念、赌周期了。这行当的本质已经变了——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的赢家,不会是哪个敢借钱扩表的激进玩家,而是能把房子当成消费品、真正解决居住痛点的企业。至于普通人买房,地段还是王道,但更要关注能不能住得踏实、改得了、交得掉。这年头,安全感比升值预期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