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有点暖,但别急着下结论
今年“金九银十”确实比预期热一点。西安、成都、杭州、海口、三亚这些城市不少楼盘假期卖得不错,一线城市9月成交量也明显回升。北京二手房成交居年内第二高,上海、深圳一二手住宅成交环比同比都大幅增长。表面看,市场确实在修复。
问题出在哪?不是整体回暖,而是分化加剧。能卖出去的,要么地段硬——靠近地铁高铁;要么配套强——学区房还是王炸;要么价格真松动,开发商实打实让利。说白了,只有产品力+价格诚意双在线,才能抢到客户。多数城市依然交易低迷,热度集中在少数区域和项目。
这么看下来,政策起了关键作用。9月以来,刚需和改善需求被有效释放,背后是信贷支持、限购松绑等一系列优化调整。同时,新房供应放量,带动换房链条转动,二手房也跟着动起来。更关键的是,价格下来了,观望的人才愿意出手。
土地市场也有信号,但逻辑变了
北京太阳宫地块339轮竞价才落锤,中海、招商蛇口这些国央企拿地积极性不低。土地市场局部回暖,说明头部房企对核心城市仍有信心。但必须看清,现在拿地的主力是财务稳健的企业,民企基本退场或收缩战线。这不是全面复苏,而是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
更大的变化在制度层面。中央反复强调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未来土地供应会跟人口流动挂钩,金融资源也要跟着需求走。这意味着过去“拍地冲规模”的玩法行不通了,精准匹配需求才是出路。
新模式怎么走?三个支点已经立住
第一,金融基础制度在重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明确要“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推动现房销售、“所见即所得”,杜绝资金挪用。一个项目对应一家主办银行,资金闭环管理,这能从根本上防控烂尾风险。
第二,住房体系双轨制清晰了。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未来大城市的保障房供给会加大,存量商办有望改造转化,REITs将成为盘活资产的重要工具。租赁市场也会规范化,专业机构入场,长租公寓、养老公寓这些新业态有机会跑出来。
第三,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从“盖得多”转向“盖得好”,安全、绿色、智慧成为新标准。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高质量发展,拼的是产品力和运营能力,不是资本腾挪。
下一步怎么看?
M1-M2增速差正在收窄,资金活化迹象初显,历史上这种阶段往往伴随资产市场回暖。但当前楼市修复仍是结构性的,持续性取决于政策落地节奏和居民收入预期能否扭转。现在下“V型反弹”结论为时过早,但可以确定的是,旧模式回不去了,新模式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