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境内指数化投资加速提质扩容,相关产品规模约6.5万亿元。未来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后续发展趋势如何,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10月18日下午,在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主办的2025指数与量化投资发展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泊表示,上交所将持续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一是强化系统布局,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做好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统筹建设,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二是持续丰富上证、中证指数体系,为市场提供更多样化投资标的和参考工具;三是培育市场生态,引导和鼓励各类中长期资金通过指数化投资方式配置资产。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长、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飙也表示,指数和量化投资快速发展,正从产品结构、技术手段、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对资产管理行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上海资产管理协会2025年工作计划,将推动指数与量化投资规范发展列为重点任务,并成立指数与量化投资专业委员会。
境内指数化投资驶入了快车道,目前指数产品规模约6.5万亿,较上年末增长43%;其中,股票指数产品规模4.63万亿,债券产品规模1.85万亿。
王泊称,上交所积极推动指数化投资,完善指数—指数化产品—ETF期权等指数化投资的生态链,目前上证、中证编制的指数超过8700条,跟踪产品规模超过5万亿元,近五年来沪市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他具体介绍称,近年来,上交所构建以科创板指数为核心,覆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多维度科技创新指数体系,目前已经发布的科技类的指数有369条,产品规模达到9千亿元,其中,科创板指数达到33条,跟踪产品规模超3400亿元,科创板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同时,构建了ESG气候转型、绿色债券等指数体系,发布绿色相关指数148条,产品规模近800亿元;发布红利、债券、多资产低风险稳收益的指数近1200条,跟踪产品规模近7600亿元;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定位,发布了上海现代产业、科技领先等系列指数,与自然资源部共同发布了“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与中国银行-中国人保发布航运发展主题,服务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发布“中证上海环交所绿色转型指数”,服务上海绿色低碳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指数化投资逐步迈入新发展阶段,在境内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总经理赵永刚称,去年“924”行情以来,ETF成交额占A股整体成交额的比例达到7%以上。新生代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参与程度更高。
关于指数化投资持续增长的原因,赵永刚认为,一是指数型产品的特质,公开透明、低成本、分散化的优势吸引资金持续流入;二是市场有效性是指数化投资增长的核心推动要素,长期来看持续超越指数难度加大;三是指数体系和指数产品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偏好的投资需求。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指数与量化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指数与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经理许之彦分析国内ETF发展的内在逻辑称,加速背后是信息传播、监管加强、指数量化崛起、机构投资者增加,是市场进步后带来的必然;机构投资者增加,国内机构投资化加速明显;ETF产品解决了投资配置组合的实时交易问题,实现了流动性,增加了产品维度,丰富了应用场景。
以ETF市场的情况来看,全球ETF市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境内ETF市场也实现“加速度”跨越式发展。从境内第一只ETF成立到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历时17年;到2万亿,历时3年;到3万亿,用了9个月;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相继分别用了6个月和4个月。
截至2025年8月底,全球ETF总规模达到了17.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12.2万亿美元,占比68.9%;欧洲市场规模约2.77万亿美元,占比16%;在亚太市场中,中国境内ETF市场总规模超过5.5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ETF市场。
具体看境内ETF市场,上市的ETF产品数量近1200只,总规模超5.6万亿元,其中股票ETF规模达3.7万亿元,债券ETF规模超6900亿元。今年以来,境内非货ETF净流入近7000亿元。
以上交所的情况来看,目前上交所共上市ETF产品760只,总规模近4万亿元,参与账户数达1000万户。其中,目前沪市宽基ETF规模1.8万亿元;科创板ETF产品共102只,规模合计超3000亿元;红利ETF产品规模合计1000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176%;债券ETF总规模已经达到5400亿元。
关于境内指数化投资主要趋势,赵永刚认为,资产配置时代,宽基指数产品关注度和重要性都将显著提升;人工智能等行业主题指数,红利、质量、自由现金流等策略指数是基金管理人差异化布局方向;从不同市场来看,港股通、沪深港指数、全球中国指数系列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利率下行背景下,多资产配置指数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中作用将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