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金融圈和科技圈都掀起了一股热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的一番讲话,把“科技金融”这个话题推上了风口。他明确指出:科技金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路径,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来构建适配的体系。这不仅是一句政策表态,更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动作信号。从“债券市场科技板”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正在用真招实策打通金融与科技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上海还成立了“AI-FI实验室”,进一步释放了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强烈信号。

债券市场开辟“科技板”新赛道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5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手推出了一个创新举措——债券市场“科技板”,专门为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提供支持。这个板块不是简单换个名字,而是有一整套灵活的市场化安排,比如在发行、缴款、还本付息等环节都做了优化,还配套了风险分担和信用评级机制。其核心目标就是让资金更高效、低成本地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借鉴了过去支持民营企业的经验,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再贷款资金联合地方政府征信机构,矫正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它打通了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的连接节点,让长期资本更容易进入科创生态。
五个月成绩单亮眼:6700亿资金加速流入科创
这个“科技板”上线才五个月,成果已经相当可观。数据显示,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有约28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总规模达6700亿元。其中191家科技型企业发了3770亿元,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算中心等前沿领域。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债券的融资成本很低,平均票面利率大约只有2%,说明市场认购非常踊跃。而且期限也拉长了,近一半科技企业发债期限在三年以上,股权投资机构的平均发债期限更是达到了5.8年。这意味着资金不再是“短视”的,而是真正愿意陪着科技企业一起成长。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提供做市报价服务,整个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
多项结构性工具协同发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除了“科技板”,央行其实早已布局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2022年推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2024年升级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并在今年5月将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力度不可谓不大。这些工具的目的很明确: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领域的信贷投放。邹澜也提到,央行正逐步形成“以总量型工具为主、结构型工具为补充”的调控框架。类似的做法在绿色金融领域已有成功先例——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带动发放绿色贷款1.4万亿元,年减碳超2.5亿吨。现在这套逻辑正在被复制到科技金融领域。未来,央行还将继续完善这一体系,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并欢迎国内外投资者共享中国科技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