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图定了,牌也亮了
这次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一结束,技术路线图直接甩出来——《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发布,不是喊口号,是把未来五年的底牌摊桌上。核心就一句话:要让车和路、云、卫星全链路打通,变成一个“会思考”的系统。
问题出在哪?过去几年,智能驾驶看似热闹,但各家车企自己玩自己的,感知架构不统一,算法逻辑不一样,辅助驾驶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用户用着没底,监管也难下手。现在工信部明确说了,标准要加速制定,安全基线必须立起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行业要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迭代”,接下来准入门槛会拉高,马太效应也会加速。
“车路云一体化”不是概念,是实打实的基建
我们来盘一盘这个“车路云一体化”。这不是中国在跟风,而是率先走出的一条独立路径。五部门联合搞试点,十大功能场景已经落地:信号灯信息推送、弱势交通参与者协同避撞、自动紧急避撞、智能泊车引导……这些都不是单车智能能搞定的,必须靠路侧设备、云端调度和车辆端实时联动。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搞了个“数据拼车”模式,很有意思。以前每家车企都得自己采数据、标数据,成本高、效率低,还容易重复投入。现在呢?像拼网约车一样“拼数据”,50多家企业抱团,共享7PB路侧数据、4000万公里测试里程,标注一次,多车复用。结果是什么?成本压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不是靠烧钱,而是靠机制创新。
通信+AI,才是下一阶段胜负手
再看通信能力。路线图里提得很清楚:乘用车5G渗透率要冲到95%,C-V2X直连通信超过30%,中高端车还得上卫星通信。吉利已经动手了,自研卫星芯片、车载终端都量产上车,星座一期组网完成,低空出行产品AE200也下线了。这背后是“天地一体”的布局——地面5G、V2X,天上低轨卫星,双保险保障连接不断。
而李书福说的“全域AI”,其实是个系统工程。AI不再只是座舱里跟你聊天的那个助手,而是深入到底盘、动力、架构里的“隐形操盘手”。算力、算法、数据三驾马车跑起来,车才真正从“功能机”进化成“智慧生命体”。
下一步怎么走?
政策框架有了,试点成果出来了,基础设施也在推。接下来的关键变量是:一是标准落地的速度,能不能真正统一接口和协议;二是“数据拼车”这类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城市;三是主机厂愿不愿意深度接入这套体系。
目前来看,“十五五”期间,智能驾驶不会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爆发。建议盯紧三个方向:做智能驾驶算法的、供应核心硬件的、运营Robotaxi的。不是所有玩家都能上车,但一旦跑通,规模效应会非常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