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这波操作,背后是真打假还是渠道管控?
最近这白酒圈不太平。眼瞅着“双十一”要来,各大电商平台的酒水促销一个比一个猛,补贴、满减、赠品轮番上阵。但热闹底下,水也深得很。这不,五粮液坐不住了,10月19号晚上直接甩出一份《致消费者的告知书》,第四次公开喊话消费者,还首次亮出了46家非授权店铺名单。
这事怎么看?表面是打假,帮消费者避坑,但往深里盘一盘,其实是品牌在抢回渠道控制权。
先看动作——这次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实名点名。抖音17家、快手9家、拼多多8家、京东4家、天猫淘宝5家……横跨主流平台。这意味着什么?说明这些店卖的五粮液,压根没进官方体系,货从哪来的?不清楚。可能是窜货,也可能是假货,反正不在五粮液的溯源系统里。你买了,查不了真伪,出了问题,品牌方也不认。
更关键的是,他们同步公布了55家授权电商渠道,自营的、第三方的都有,覆盖京东、天猫、抖音、小红书、盒马、七鲜等等。对比今年6月的名单,数量还在增加。这说明什么?官方不是不想做电商,而是要把电商的主导权攥在自己手里。
我们来算笔账。去年11月以来,五粮液配合平台清掉了261家售假店铺,下架6431条侵权链接。今年前5个月,光是给电商平台消费者做的免费鉴定就有1610瓶,其中268瓶是假的,占比16.65%。这个比例不低了。说明线上乱象已经到了必须动真格的地步。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非授权店铺能活到现在?说白了,有利益链。经销商之间窜货、低价倾销,甚至拿回收空瓶灌装造假,利润空间不小。电商平台流量大、监管难,成了灰色交易的温床。而消费者图便宜,一不小心就踩雷。
所以五粮液这一步,既是保护品牌,也是在重塑价格体系。你想想,如果到处都是低价非授权店,正品的价格怎么稳得住?经销商的积极性怎么维持?长期下去,整个渠道生态就崩了。
现在它把正规军和杂牌军一次性划清界限,等于告诉市场:只认我公布的渠道,其他一概不负责。这招狠在哪?它把维权成本转嫁给了销售渠道——你想卖五粮液,就得合规,否则直接拉黑,连解释机会都不给。
至于消费者,建议也很直接:买酒认准官网公示渠道,索要发票,有问题打95195。高德地图搜“五粮液专卖店”,带“官方授权”标识的才是正规军。
这么看下来,五粮液这一拳,打得不只是假货,更是那些游离在体系外的渠道势力。接下来就看各大平台配合力度如何,以及这些被点名的店铺会不会换个马甲再上线。毕竟,只要价差存在,套利就不会停。
目前颗粒度能看到的是,五粮液已经在主动出击。下一步怎么收紧渠道、如何与平台建立更深度的监控联动,这块信息还没完全浮出水面,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线上阵地,必须由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