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正式落地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三年的发展历程。最近,随着证监会公布最新一期《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产品总数扩容至302只,这一制度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基金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更在业绩和规模上实现了“双丰收”,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养老金融发展的观察者,我觉得现在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长钱长投”新赛道的好时机。
产品扩容与结构优化
截至2025年9月30日,个人养老金基金数量已达302只,较二季度末新增8只,其中包括5只指数增强基金、2只FOF产品和1只ETF联接基金。这次扩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点增补了中大盘风格的量化增强产品,如中证500和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业内人士认为,这类产品波动性相对较低、长期收益稳定性较强,高度契合养老资金“稳健增值、匹配长期负债”的核心需求。比如国泰海通中证500指数增强、招商沪深300指数增强等产品的加入,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更精准适配风险偏好的选择。这背后反映出监管层与市场机构对养老投资特性的共识——推动产品向稳健、长期、简洁、适合养老布局的方向发展。
业绩亮眼带动规模跃升
今年以来,个人养老金基金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全市场仅一只产品年内收益告负,平均单位净值涨幅高达15.13%,其中多只产品表现尤为突出,天弘中证科创创业50ETF联接Y以46.37%的涨幅暂居榜首。拉长时间维度看,超98%的产品自成立以来取得正收益,近两成产品涨幅超过20%,充分验证了专业投研能力在养老资金保值增值中的作用。伴随着业绩“回血”,基金规模也“水涨船高”。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个人养老金Y份额总规模达124.05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5.7%。值得注意的是,首批个人养老金指数基金推出仅半年多,总规模就突破15亿元,较去年末增长近4倍,显示出市场对这类工具型产品的高度认可。
投教、产品与服务协同升级
尽管成绩斐然,但行业仍面临“开户热、缴存冷”的挑战,实际缴存率偏低,产品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需从投教、产品创新和政策支持三方面协同破局。例如,招商基金田悦提到,65%的投资者认为养老产品“复杂”,混淆“养老”与“保本”概念,说明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为此,建议将个人养老金业务从“单一投资”向“养老解决方案”升级,比如结合智能投顾定制方案、挂钩旅居或医疗服务等增值服务。同时,借鉴海外经验引入默认投资机制(QDIA)、扩大投资范围至海外资产、允许夫妻互为对方账户缴费等政策优化也被提上讨论日程。公募基金作为核心承载力量,正在通过多元资产配置策略和低费率Y份额设计,不断提升客户持有体验和长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