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一开完,几个重磅信息直接甩了出来,我来帮大家捋一捋背后的门道。
先看通信底座。信通院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明确说了,未来五年要干三件事:车端通信能力要上量,路侧网络覆盖要织密,场景和网络要精准匹配。具体来看,乘用车5G渗透率目标是95%,C-V2X直连通信要突破30%,中高端车还得配上卫星通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车路云一体化”的物理连接基础正在快速成型。没有这张网,后面所有智能化、协同化的功能都是空中楼阁。
再看政策推力。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态,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相关标准会加速制定。这事儿很关键。现在市面上的智驾系统五花八门,各家感知架构、算法逻辑都不一样,产品良莠不齐,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标准一旦落地,等于划出安全基线,后续准入、监管、追溯才有依据。更进一步,七部门联合发的“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把远程驾驶座舱、智能驾驶系统研发都点了出来,说明顶层设计已经在推动规模化应用。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北京搞的“数据拼车”模式。传统自动驾驶数据采集靠单车自采,成本高、场景少、效率低。北京高级别示范区现在玩出了新花样——众源共享。7PB路侧数据、4000万公里测试里程、3000小时语音交互数据全盘进来,50多家企业抱团共建生态圈。关键是,他们用“数据沙盒”解决合规顾虑,用统一标注实现一次加工、多车复用,企业拿数据的成本直接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就不是简单的数据池,而是构建了一个“数据—训练—迭代”的正向循环。
而且这次发布的十大“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场景,比如协同避撞、智能泊车引导、车辆编队行驶,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试点已有阶段性成果。这说明中国的智能网联路径不是照搬国外,而是走了一条“基础设施先行、系统协同演进”的独特路线。
这么看下来,从通信底座到政策标准,再到数据闭环,整个产业的底层支撑正在系统性打通。下一步的关键变量,就是这些模式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复制,以及“十五五”规划出台后,会不会有更强力的资源倾斜和落地机制。目前颗粒度还不够,但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