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这五年,中国不仅在宏观层面为全球发展贡献了强劲动力,也在金融市场的微观机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国家整体经济到资本市场的具体实践,一系列数据和事实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平台之一,在服务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市场生态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我特别注意到,上交所以“起承转合”为主线梳理其改革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战略定力,也展现了创新锐气。
“起”势:科技创新企业加速汇聚
“十四五”期间,上交所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科创板成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通过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一个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形。数据显示,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升至32%,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领域,相关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时期接近翻番——140家集成电路企业构建起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224家生物医药企业使科创板跃居全球第三大生物医药上市地。更令人振奋的是,科创板展现出高度的制度包容性,新增376家公司中包含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已有超四成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这说明资本市场真正开始为“硬科技”企业提供长期支持。
“承”继:投融资功能持续强化
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上交所也牢牢把握住资本市场的本源功能——发挥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促进投融资协调发展。五年来,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达31万亿元,增长42%。尤其是在结构性融资工具方面成果斐然:REITs募集资金1405亿元,占全市场近七成;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也为1800多家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并购重组同样活跃,“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增长138%。像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这样的千亿级案例落地,标志着资本市场正在助力产业整合与升级。与此同时,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增长近3.5倍,成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通道,市场韧性明显增强。
“转”变与“合”力:开放深化与生态共建
“十四五”期间,上交所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层次“转变”。一方面,交易结构优化,专业机构持有流通市值增长47%,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提升至48%;另一方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股票ETF纳入互联互通,GDR发行融资33.5亿美元,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这些举措让上交所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关键平台。而在市场生态建设上,上交所以“合力”打造“大投保”格局:推出新一代监管画像系统,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推动93家公司退市,形成“零容忍”震慑;同时减费让利约40亿元,压降规则文件131件,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投资者参与股东会投票人数提高11倍。这种“强监管+优服务”的双轮驱动,正不断夯实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