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探索创新铁路票制,优化空铁联运服务,比如与航司联合设计面向旅客直接销售的空铁联运的‘一张票’,并且在高铁上设置行李车厢,实现空铁联运的行李直挂。”在10月19日召开的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单杏花透露了铁路12306与航司的最新探索。
虽然是铁路方面的专家,单杏花已连续几年参加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并在国际航空论坛上作为嘉宾发言。这其实正是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特色,让行业相关方都能相聚在一个平台上,共话未来发展。
上海航空枢纽正持续强化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造世界级中转枢纽,包括空空中转、空地中转等,其中空地中转就包含空铁联运。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浦东机场中转旅客量超1200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32%。
中转数据的提升离不开新航线的开拓。上海机场集团市场部总经理傅卿娜介绍,近两年,上海机场新增21个、加密40多个国际航点,其中有许多是全国首飞、亚洲首飞的航点,比如意大利威尼斯、法国马赛等。这些新航线带动许多周边国家旅客选择从上海中转。
值得一提的是,有大半新航线由主基地在上海的中国东航开通。在论坛上,东航发布《东航全球客货运航网建设成果》,2024年以来新开23条中远程国际航线,通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1个、通航点36个。今年年底首开上海—新西兰—阿根廷航线后,东航将成为中国境内通航六大洲、国际通航点第一的航空公司。
促进创新协作,东航还通过设立虹桥枢纽空铁联运中心、异地城市航站楼,构建长三角空地一体化出行网络。在提升枢纽中转功能方面,2024年,东航在浦东机场完成国际中转旅客835.8万人次,占机场总量的80.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79.5万人次,同比增长26.8%,成为推动浦东枢纽国际中转量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
为了更好地建设中转枢纽,上海机场在论坛上发布《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的上海实践》成果,聚焦“产品+服务+效率”综合转型升级,实现“国内+国际”“空空+空地”“浦东+虹桥”“客运+货运”全业务类型、全服务链条中转能级提升,并推出24小时通关、免费过夜休息区、睡眠舱、淋浴房等多项贴心中转服务。
此外,上海市科委、上海机场、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可持续航空燃油关键技术与中试验证项目》成果;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中国民用机场协会2025中国运输机场发展指数》。
当天,北外滩国际海运论坛同步举办,现场发布三项成果,分别是AI时代的航运新基建:Hi-Dolphin航运大模型;“中远海运天秤座”轮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上海港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建成投产。
其中,Hi-Dolphin航运大模型是国内首个航运业垂直领域大模型,它能高效协同全链条业务,为航运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中远海运天秤座”轮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是全球首例大型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系统改造,创新实现了主副机同步改造并采用船对船甲醇加注方案,为航运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上海港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建成投产,开创了国内跨境电商货物海运业务新模式,实现“场站码头一体化、全程服务一站式”的智能高效运营。该中心通过总单/分单/拼箱同场作业的灵活模式,配合数字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量持续增长,不仅为外贸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出海新通道,更强化了上海港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全球贸易便利化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