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加强用户侧涉网安全管理的通知》,这可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用户侧涉网安全出台的系统性政策,标志着电力安全管理正式向用户端延伸。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负荷侧的风险越来越不容忽视,因用户侧问题引发的电网故障也呈上升趋势。这份《通知》恰逢其时,从责任划分、源头管控到运行管理和政府监督,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构建起“用户自律、电网指导、政府监管”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堪称电力安全治理的一次重大升级。
明确责任边界,构建三方共治新格局
过去用户侧的安全管理常常陷入“谁都能管、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这次《通知》一大突破就是首次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电力用户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电网企业负责专业指导和技术管理,政府管理部门则承担监督职责。这种“用户-电网-政府”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彻底改变了以往权责不清的状态。更关键的是,《通知》要求省级电力管理部门每年制定重点管理用户清单,把那些负荷占比高、对电能质量敏感、容易发生越级跳闸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做到精准施策,不再“撒胡椒面”。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让风险防控更有针对性。
源头严控+运行升级,筑牢安全双防线
我觉得这次《通知》最务实的地方在于它不只喊口号,而是给出了实实在在的操作路径。在源头管控方面,强调从并网前就开始把关,比如通过合同明确安全责任、严格审查接入方案、杜绝“带病设备”入网。特别是对继电保护和低压脱扣装置的配置提出了硬性要求,避免一个小故障引发大面积停电。广州供电局的实践就很有说服力——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了2888户存在低压脱扣隐患的专变用户,并在9月前全部完成治理,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而在运行管理层面,《通知》提出要实现用户侧“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这意味着未来电网调度不仅能“看到”用户的数据,还能在必要时进行调节,推动用户从“被动用电”转向“主动参与”。这对于提升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动真格,监管闭环来了
如果说前面两条是“软引导”,那监督管理这一环就是“硬约束”。《通知》明确提出,省级电力管理部门要每年核查落实情况,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用户,可以依法采取停电等强制措施,这可是动了真格的。同时,还要求将用户侧安全纳入整体电网风险管控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此外,专项排查低压脱扣装置的部署也非常及时。现实中不少企业因为定值设置不合理,一遇到电压波动就自动跳闸,反而加剧了电网动荡。现在要求退出不必要的装置、优化设置,再配合电网企业的技术支持,有望从根本上减少这类“误伤”事件的发生。可以说,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用户侧不再是安全管理的“盲区”,而是变成了可管、可控、可预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