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在武汉揭晓,丁浩员、刘晓光、周臻3名青年学者获奖。

在随后召开的“面向‘十五五’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家围绕“面向‘十五五’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
他们认为,我国已基本实现传统意义的工业化,下一个五年,在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基础能力的大幅提升,培育中国制造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体系优势”的“全面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认为,“十五五”可以从六个方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以创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动力,积极实施“人工智能+”战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基础能力的大幅提升;二是强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内及战略间的协同性;三是使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四是培育中国制造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体系优势”的“全面优势”,加快形成兼具高水平开放与高水平安全特性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五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布局优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支撑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六是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就是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黄群慧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要打造多种所有制企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创造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合作的创新生态;在市场交换关系上,要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和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机制,以市场中性原则推动公平竞争;在收入分配关系上,应彻底扭转“重物不重人”的导向,建议将教育投入财政资金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至5%。
此外,完善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黄群慧举例说,衡量经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突出创新驱动,指标包含:人均GDP增速、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研发经费支出与GDP比重等。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诗一围绕“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谈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绿色发展。
“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平均用时是53年,美国用时需46年,西方发达经济体平均超过70年,而我国只有30年时间,任务艰巨。”陈诗一表示,中国的碳减排任务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占到至少85%的比例,新型工业化承担着碳减排重任。(因此需要)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则从创新驱动下的产业体系建设给出建议。
张建华认为,“十五五”时期,应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来提升产业链安全性与附加值,摆脱低端锁定,运用AI、大数据、物联网升级钢铁、纺织、建材业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效能,推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的突破,实现我国工业从“全”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