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航运业顶级思想盛宴“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 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开幕,本届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了30个最新行业成果,整个论坛期间将发布50余项行业成果,创历届之最。
今年已是由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该论坛举办的第五年,五年来,这一平台凝聚了全球航运界的智慧共识,推动开放、合作、创新,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加速器”。
本届论坛以“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专注于可持续航空和全球航运的实际合作,致力于汇聚众智、凝聚共识,推动全球航运业创新转型,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未来。

应对全球供应链挑战
当前,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冲击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令全球航运格局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今日举行的开幕式期间,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副部长恩维尔·伊斯库尔特在发言中就指出,近年来,全球危机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我们需要通过支持多式联运,以构建更具韧性的物流网络,这需要包括土耳其和中国两国在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
恩维尔·伊斯库尔特表示,作为中间走廊的关键组成部分,土耳其凭借其互联互通的公路、铁路和海运网络,成为中国到欧洲的运输的战略枢纽。中间走廊既加强了生产与消费中心间的互动,同时也提升了全球供应链应对危机的韧性。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常态化货运班列已经从土耳其经过,现在我们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实现首阶段每年开行1000列直达班列的目标,”恩维尔·伊斯库尔特进一步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土耳其将会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数字化与智能交通,二是可持续与绿色交通,提高行业韧性与合作。
除了海运和铁路,航空货运凭借高效性能,成为保障关键物资运输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量,世界级航空货运枢纽更是成为各国抢占物流竞争高地、稳定供应链的重要抓手。
去年,上海浦东机场已成为全球货量排名第二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上海机场物流常务副总经理唐颖昭介绍,在打造多式联运各个复合业态的设施方面,上海机场做了非常多的投入,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空-空中转、空-地中转、空-海中转、空-铁中转等多种复合联运模式。
在今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上海机场就《打造“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国际航空枢纽品牌》进行了成果发布,聚焦“产品+服务+效率”综合转型升级,形成“三客三货”六大产品和“四适四易”八大服务,实现“国内+国际”“空空+空地”“浦东+虹桥”“客运+货运”全业务类型、全服务链条中转能级提升,持续提升旅客体验度、舒适度、满意度,全力打造世界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中国东航则进行了《打造寰宇航空走廊》的成果发布,2024年以来,东航新开23条中远程国际航线,通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1个、通航点36个,目前已成为国际和地区通航点最多的境内航空公司。800架客机的腹舱也弥补了货机通航点的不足,通过客货联动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出口通道的安全畅通。

实现净零排放的努力
当前航运、空运业面临共同的全球性挑战,还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全球航运、空运共同制造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6%左右,如何采取联合的措施,通过多边合作,开发全球共同的基础和框架,对于可持续发展航运和空运来说都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海事组织(IMO)都在努力实现空运和海运的零排放,比如IMO成员国已在《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中承诺,力争在2050年左右实现航运的净零排放。强制性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自2013年起已生效,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年度营运碳强度指标(CII)以及CII评级则自2023日历年起强制执行。
“目前已经有200艘专为零或者净零排放燃料设计的船舶在运营,”世界航运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瑟夫·爱德华·克拉梅克在开幕式期间的发言中透露,在这类船舶订单里面有将近80%具备零和净零排放能力,到2030年将有超过1000艘此类船舶投入运营,这就代表着行业投入了超过1500亿美元的资金,这种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而中国一直是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领导者,不管在燃料生产还是双燃料船舶的建设方面。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航运业绿色转型取得了扎实的进展,一是坚持全链路运输模式,持续推动大宗商品货物“公转水”、中长距离货物“铁水联运”、江海直达与水水中转,改善单位货运碳强度。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绿色船舶发展,以中远海运为例,公司订造的可使用甲醇、氨、LNG燃料的船舶已经涵盖了集装箱船,干散货船,邮轮和汽车船等各种主流船型,2024年在新造船订单中可使用替代清洁燃料的占比已经超过1/3。
三是坚持发展清洁燃料,加快绿色能源体系构建,当前一批绿色甲醇、绿氨产能将陆续投入产出。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化正在推动,组织制定了绿色甲醇、绿氨等多项行业标准,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宁波舟山等港口已实现了LNG、甲醇常态化加注,大连港已完成全球首例绿氨实船加注,初步构建起了绿色燃料加注网络。
作为中国船东协会会长,万敏还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商规则,营造更为公平高效的绿色监管环境。推动实施全球航行区域一致的IMO净零排放框架,避免区域规则碎片化,推动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等标准国际互认。
二是共享资源,打造韧性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议各国政府、能源企业、港口企业、航运公司以及金融业等共同构建绿色燃料供应链,加大对绿氢、绿氨、绿甲、绿电等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规模化应用。
三是共促创新,培育数智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绿色燃料溯源、船舶能效优化、航线优化调度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构建“政策—技术—应用”协同的转型生态,降低转型成本,提升全球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效率。

更多成果发布聚焦绿色航运
开幕式期间还有更多项重大成果发布,不少都是聚焦绿色航运建设。
其中,上海港与巴塞罗那港和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共建绿色滚装航运走廊,共建绿色滚装航运走廊,为中欧滚装航运的脱碳转型注入动力。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墨尔本港务局,联合相关航运、港口和能源企业发布倡议,共建上海港-墨尔本港绿色航运走廊,探索实施措施以减少航运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山东港口青岛港分别与汉堡港、威廉港,联合地中海航运、海洋网联、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助力中德港航可持续合作向纵深发展。
中远海运集运、马士基和达飞则在上海港-洛杉矶港/长滩港绿色航运走廊上部署具备全生命周期减碳排放能力船舶,标志着该走廊一阶段里程碑目标圆满完成。
新加坡交通部兼法律部高级政务部长穆仁理也在开幕式上介绍,在海运方面,新加坡和中国建立了山东和新加坡、天津之间绿色和数字化航运走廊,进一步推动海运方面的低碳。“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两国之间互利合作机会,包括绿色燃料供应链的使用,使用数字化的技术,以及进行人才发展和提供海运服务方面的创新活动。”
据了解,为期三天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期间,海运航空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代表、企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将围绕业界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交流探讨,论坛还将发布更多创新成果,展现一年来各方在推动航运事业进步中作出的积极努力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