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几家银行都在搞账户清理,目标很明确——长期不动户。这事儿不是偶然动作,背后有逻辑,咱们来盘一盘。
核心就两点:账户余额低、长期没交易。但具体标准,各家银行自己定,颗粒度不一样。比如兴业银行刚调整完规则,把门槛从100元降到10元,时间也从180天拉到365天。江西有银行是三年没动账、余额低于10元就算;浙江某农商行则是两年没用且余额少于50元。工行对公账户更严,半年不动就不能用了,五年联系不上直接销户。
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集中清理?第一个动因是风险防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得直白:这些“睡眠账户”容易被用于洗钱、电诈。北京金融法院2024年底的判例已经支持银行清理行为,数据也显示三成电诈案件涉及这类账户。说白了,沉睡账户等于给不法分子留了后门,清理就是堵漏洞。
第二个层面是效率。南开大学田利辉提到,这些账户占用系统资源,管理成本不低。尤其早年开户宽松,一人多卡太普遍,很多卡办完就没再用过。现在银行要提质增效,把这些无效账户清掉,能释放大量后台运维压力,也算是优化资源配置。
那钱怎么办?放心,不会丢。所有资料都强调,资金归属权始终在储户手里。如果账户被纳入久悬未取专户,后续凭身份证和原卡就能去网点办理余额退还。只是流程多了点,不如正常账户方便。
怎么避免被误伤?关键是保持账户活跃。兴业银行提示得很清楚:只要在管控前做一笔存取款、消费或转账,就能避开限制。实在不用的卡,建议直接注销。还有一个实用工具——云闪付App的“一键查卡”功能,能快速梳理名下所有银行卡,避免遗漏。
最后提醒一点,银行在清理过程中绝不会打电话、发短信索要密码或验证码,也不会让你转账操作。凡是这类信息,基本都是诈骗。
所以这事的本质,是银行在监管要求下做的风控+提效动作。对普通人来说,花几分钟查一下自己的卡,该留的留,该销的销,既安全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