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外滩论坛一开,30项成果砸下来,绿色航运这事儿,真不是喊口号了。我们来盘一盘,这波到底在布什么局?
先看最硬的信号——交通运输部直接甩出《国际绿色航运走廊合作倡议》,七条措施清清楚楚:建走廊、推清洁能源船、搞零碳港口、强加注能力、建燃料供应链、互认认证体系、政府市场协同。这不是单点突破,是系统性铺网。什么叫绿色航运走廊?就是两港之间跑的航线,要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甚至零排放。现在上海港跟洛杉矶、巴塞罗那、安特卫普、墨尔本、汉堡、威廉港全都对上了,青岛港也连了汉堡和威廉港,宁波舟山港牵手HAROPA,这网络已经铺开了。
关键在哪?不在签协议,而在落地能力。中远海运、马士基、达飞已经在沪-洛/长滩走廊上投了具备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的船,一阶段目标完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船从造、到燃料、到靠港用电,整个链条都得闭环。而中国这边,LNG、甲醇加注已常态化,大连港全球首例绿氨实船加注也成了,标准也在出,绿色甲醇、绿氨行业标准都在推。燃料供给端的基建,正在跟上。
再往深看,这次不光是“绿”,还是“智”。中远海运发布了国内首个航运大模型Hi-Dolphin,整合全球最大航运知识库,搞智能决策。还有“天秤座”轮甲醇双燃料改造,全球首例大型集装箱船 retrofit,船对船加注,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出来了。这说明什么?转型不只是买新船,存量资产怎么改,才是大多数船东的痛点。中国现在既造新船,又改旧船,还供燃料,全链条能力在成型。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但极重要的点是规则话语权。万敏提了三点倡议:共商规则、共享资源、共促创新。特别强调要推动全球一致的IMO净零框架,避免规则碎片化,推动碳足迹认证互认。为什么?因为未来碳成本是真金白银。欧盟碳关税已经来了,如果中国不做标准,将来出口航运就得按别人定的规则交钱。现在上海成立了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就是冲着认证体系去的,这是软实力的关键一环。
当然,挑战也不少。绿色燃料的成本、规模化供应、全球认证互认,这些都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但眼下这个节奏,中国航运业已经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设局”。上海港连续15年集装箱量全球第一,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输出“中国方案”,集运指数期货日均成交破15亿美元——硬实力打底,现在开始抢绿色+数字的新赛道。
所以结论很清晰:绿色航运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而中国,正通过港口节点+技术输出+标准建设+国际合作,把这张网越织越密。下一步看点在哪?一是绿氨、绿色甲醇的产业化进度,二是Hi-Dolphin这类大模型能不能真正嵌入调度、能耗优化等核心场景,三是中美在航运碳规制上的博弈会如何演化。目前颗粒度还不够,但方向已经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