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挺有意思,印度排灯节到了,按理说该是金店排队抢购的日子,结果今年买金项链、手镯的量直接少了三成。不光他们,咱们这边也一样,2024年黄金首饰消费量掉了24.69%,到2025年上半年又降了20%。但你猜怎么着?金条金币的销量反而涨了二十多个百分点,ETF持仓更是猛增173%以上。这说明什么?大家不是不买黄金了,而是买法变了——从戴在身上的“装饰品”,变成了锁进保险柜的“硬资产”。
背后原因其实就俩字:太贵。国内金价一度破了900元一克,普通人买个大金镯子动辄几万块,谁下手不掂量掂量?所以现在消费更理性了。要么转去买小克重的“小金豆”“小吊坠”,花千把块钱图个吉利压力也小;要么搞以旧换新,贴点工费就能换个新款,比全价买划算多了。年轻人也不像老一辈非得整套婚嫁三金,他们更喜欢有设计感、能日常佩戴的轻量化款式,这也倒逼品牌推新品。
可问题来了,首饰卖不动,金价咋还一个劲儿往上涨?这就得看是谁在买。以前黄金涨价靠的是节日刚需和婚庆拉动,现在不一样了,支撑盘面的是三股大势力:一是老百姓投资热情爆棚,金条、金币、ETF齐上阵;二是各国央行在疯狂囤货,咱们央行连续十几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战略意图很明显——去美元化,增强金融安全;三是全球地缘局势不稳,避险情绪升温,黄金天然的“压舱石”属性又被抬上来了。这几股力量加起来,远超个人消费那点波动,金价自然被推着走。
还有个现象值得注意,白银也在抢购潮中杀出来了,韩国甚至把银行银条都搬空了。高金价下,白银成了替代选择,门槛低、弹性大,散户参与度更高。再加上中国推出的“硬足金”技术让黄金饰品更轻更硬,解决了传统足金易变形的问题,还上了行业标准,开始在国际展会上吸引海外买家主动谈合作。这说明咱们不只是在消费黄金,也在输出技术和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像中国黄金这样的企业,财报显示净利润大幅下滑,应收账款高企,加盟店乱象频出,说明行业内部并不平静。消费者买实物金饰的热情在降温,企业营收承压,但投资类黄金却热得发烫。这个分化趋势短期内不会逆转,黄金越来越像一种兼具文化符号与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未来玩的不是谁戴得多,而是谁配置得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