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秋粮收获已过六成,本该是农民们喜获丰收的季节,但部分地区遭遇连阴雨天气,导致农田渍涝、作物受损,不少农户心里都像压了块大石头。关键时刻,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做好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各地也迅速行动起来,通过无人机查勘、开通绿色通道、推行预赔付等方式,让保险赔款跑赢农时,努力为农民的“钱袋子”撑起一把保护伞。我看了这些报道,真心觉得农业保险这把“保护伞”正在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也更贴心。
保险理赔提速,抢出秋收“黄金时间”
今年秋收最怕的就是拖延,雨后积水未退,作物倒伏发霉,收割窗口期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早一天拿到赔款,就能早一天投入烘干和抢收。为此,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纷纷开启秋粮理赔“绿色通道”,简化流程、缩短周期。比如国元保险在安徽实行快赔、预赔机制,只要与农户达成赔付意见,立即启动理赔;平安产险在陕西将理赔平均周期缩短了10天。河南全省已支付秋粮保险赔款13.7亿元,其中预赔款占比高达75%,真正做到了“应赔尽赔、快赔早赔”,给焦急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科技赋能查勘,定损更精准透明
过去农业保险查勘靠人工走田,耗时长还容易有争议。现在不一样了,无人机成了田间地头的“新农具”。在山东菏泽、河南多地,保险公司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用无人机航拍,结合实地测量,快速评估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中原农险在河南出动无人机565架次,还制作出“旱情—长势—灾情”分级地图,让定损更有依据。这种“空中+地面”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让农户更信服,避免了因定损不准带来的纠纷,真正做到了不遗漏合理诉求。
农户期待保障升级,保险产品需持续创新
尽管当前理赔工作加力推进,但农民和保险机构都意识到,现有农业保险还有提升空间。比如,目前保障多集中在倒伏、枯萎等“看得见”的损失,而连阴雨导致的发芽、发霉等隐性损失,往往难以量化赔付。不少种植大户希望“亩均损失多少就赔多少”,也希望保险能覆盖大豆、花生等更多粮油作物。对此,有保险公司建议探索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品质保险等新产品,比如根据降雨量、温度等数据直接触发赔付,这样既能降低查勘成本,也能更全面地兜住农户的风险。毕竟,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增产,也要减损,而农业保险,正是这条防线上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