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金市场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分化现象:大家买黄金首饰的热情明显降温,但投资黄金的热度却在飙升。无论是印度的排灯节,还是中国的消费数据,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趋势——“首饰冷、投资热” 正成为全球黄金市场的共同特征。高企的金价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值得好好琢磨。
黄金首饰消费持续降温
从印度排灯节的情况来看,传统上是“买金如买菜”的节日,但今年黄金首饰销量比去年少了近三成。中国的情况也类似,2024年黄金首饰消费量下降了24.69%,到了2025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下降了20%。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价太高。国内金价在2025年三季度一度突破900元/克,一个金镯子动辄几万元,普通人自然会犹豫。因此,消费者变得更理性:要么选择小克重的“小金豆”“小吊坠”,花千把块钱满足心理需求;要么通过以旧换新,用旧首饰加点工费换新款,省钱又时尚。
投资型黄金需求爆发式增长
与首饰消费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类黄金产品销售火爆。在中国,2025年上半年金条和金币的消费量同比增长了23.69%,而黄金ETF的持仓量更是惊人地增长了173%以上。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黄金当作装饰品,而是看作一种抗通胀、避风险的硬资产。相比首饰高昂的加工费,金条、金币和黄金ETF更纯粹地贴近黄金本身的价值,交易成本更低,流动性更强,自然更受投资者青睐。印度和韩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白银甚至被抢购到银行断货,反映出大众在高金价环境下转向替代性贵金属投资的趋势。
驱动金价的力量正在转变
很多人会问:既然大家都不怎么买首饰了,为什么金价还在涨?答案是——支撑金价的主力已经变了。过去可能更多依赖婚庆、节日等消费场景拉动,但现在主导市场的是三大更强力量:一是民间投资需求暴涨,尤其是通过ETF等金融工具入场的资金规模巨大;二是各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我国央行也在不断加码,这是战略级的资产配置;三是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推升避险情绪。当这些机构和国家层面的力量在“买买买”时,个人少买几件首饰,对整体金价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总的来说,黄金的角色正在从“戴的”向“藏的”转变。未来的黄金市场,或许不再是金店促销和婚嫁刚需的天下,而是更多由投资逻辑和宏观力量主导。这个趋势,我觉得短期内还不会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