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亿元,五年时间砸进实体经济,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一颤。我干这行这么多年,见过不少大场面,但这么持续、这么精准的金融输血,确实不多见。说白了,这不是简单撒钱,而是整个金融体系在国家战略牵引下的一次系统性转向。
你看看这些数据:社会融资规模超430万亿,M2超330万亿,贷款余额破270万亿。总量上稳得住,结构上也打得准。金融“五篇大文章”占了新增贷款七成,基础设施贷款比“十三五”末涨了62%,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钱直接导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是空转,也不是脱实向虚,是真金白银往重大工程里灌。
更让我觉得有内味儿的是科技这块。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年均增速20%以上,科研技术类贷款直接飙到27.2%,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过了四分之一。这几年新上市的企业,九成是科技型的。这说明资本市场的风向变了,银行的钱也开始认“含科量”了。以前总觉得金融机构保守,现在看,它们也在跟着产业升级的节奏走,谁卡脖子,投谁;谁搞创新,支持谁。
小微企业呢?6000多万户普惠授信,覆盖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是五年前的2.3倍。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都干到72.3%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小老板们找银行,难;现在至少门开了,门槛降了,渠道也多了。金融的“获得感”这个词用得不虚,确实是越来越多普通人能摸到资金的边了。
还有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些行业贷款涨了80%,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贷款也还在正增长。别小看这个,疫情之后最难恢复的就是接触型消费,现在银行愿意给这些行业放款,说明对经济预期在回暖,风险判断也在调整。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过500万亿,股债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底子厚了,抗折腾的能力自然强。但这背后真正值得琢磨的是,金融不再只是数字游戏,它开始讲温度、讲效率、讲战略匹配。你说这是政策推动也好,形势倒逼也罢,结果摆在这儿——钱终于更多地流向了该去的地方。
当然,这么多钱下去,怎么防止跑冒滴漏,怎么确保长期可持续,还是个考验。但至少从“十四五”这五年看,金融活水是真的流进了田里,而不是停在渠头打转。接下来就看实体能不能借这股力,真正长出更强的筋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