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一方面,国内多家银行在10月密集启动不良资产处置,从国有大行到地方中小银行纷纷“甩卖”坏账;另一方面,美国部分区域银行曝出贷款欺诈和坏账问题,引发欧美股市银行板块集体下挫,市场对信贷风险的担忧迅速升温。这背后,既是金融机构主动优化资产结构的策略调整,也暴露出全球经济环境下信用风险正在被重新审视。我们不妨从国内外两个维度,拆解这一轮银行业动态背后的信号。

国内银行加速“清仓”不良资产
进入10月以来,国内银行不良资产转让动作频频,仅在银登中心披露的转让公告就超过30条,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乃至消费金融公司。例如,建设银行广东分行挂牌转让一笔本息合计1.55亿元的房企贷款,起拍价仅为0.56亿元,相当于3.62折“甩卖”;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则打包转让涉及2177户借款人的消费贷资产包,本金近9518万元,起拍价仅957万元。更引人注目的是渤海银行,拟一次性转让总金额约700亿元的资产包,其中本金达499.37亿元,账面价值约483.1亿元,目标是清理“资本占用高、流动性差”的历史包袱。广州农商行也宣布拟转让121.32亿元信贷资产,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等高风险行业。银行普遍将此举定位为“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的战略转型,而非被动“割肉”。
美国区域银行风险点燃市场恐慌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两家地区性银行Zions与Western Alliance被曝出重大贷款损失和欺诈问题,瞬间点燃市场情绪。Zions在加州的两笔企业贷款形成约5000万美元损失,其中一笔涉嫌欺诈;Western Alliance则起诉借款方Cantor Group V, LLC,指控其文件造假和资金挪用。尽管目前看来属于个案,但叠加此前企业端Tricolor和First Brands Group的破产与欺诈事件,市场开始担心“蟑螂不止一只”。消息一出,KBW区域银行指数单日暴跌超6%,德意志银行、巴克莱等欧洲银行股也遭抛售,斯托克600银行指数创下8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场真正恐惧的并非当前损失规模,而是信心可能连锁崩塌——一旦投资者质疑银行尽调能力,流动性可能迅速收紧,触发保证金追缴和信用紧缩,形成踩踏式危机。
从风险处置看全球银行业的共同挑战
无论是国内银行主动“断臂求生”,还是美国区域银行被动暴露风险,都反映出一个共同趋势:在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银行正通过各种手段释放资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国内机构更多依靠政策支持下的批量转让来“止血”,而美国市场则暴露于更敏感的信用定价机制中。中信建投分析指出,当前美国尚未出现系统性流动性危机,联储也处于降息周期,外部环境优于2023年硅谷银行时期。但影子银行链条的复杂性和非存款金融机构的风险渗透,使得局部信用事件可能被放大。南开大学田利辉建议,应推动金融科技、资产证券化和数字化标准建设,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处置新生态。未来,银行不仅要会放贷,更要具备精细化管理风险、快速处置不良的能力,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