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全链条保护中心落地,背后是场精准卡位战
今天徐汇搞了件大事——上海首个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中心正式揭牌。九个部门直接进楼办公,法院、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管、海关、司法局全齐了,连公证处都拉进来。说白了,就是让企业“推开一扇门”,从申请到维权,从确权到出海,所有事都能在上下楼之间搞定。
这事的切入点很准。表面看是政务服务集成,但往深了拆,其实是冲着AI和游戏这两个高增长、高纠纷风险的产业来的。看看数据:2024年徐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占全区战略新兴产业三成,其中大模型这类生成式AI的专利申请量涨了30%,申请主体多了46%。创新密度上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技术迭代快,侵权成本低,维权周期长,企业光搞研发还不够,还得防着被抄、被挖、被抢注。
所以这个中心不是简单拼个服务窗口,而是构建一个响应速度够快、执法链条够闭环的生态。比如前几天刚发布的《网络游戏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全国首个,明确把游戏的核心设计、未公开图素、技能特效这些都纳入商业秘密范畴。过去这类内容容易被模糊处理,现在执法有据可依,企业底气就足了。
更关键的是选址。中心落在漕河泾知汇大厦,旁边就是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商标审查中心。企业早上提交预审,下午可能就拿到反馈,遇到侵权还能快速走司法或行政执法程序。这种“物理集聚+功能协同”的模式,本质上是在压缩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初创公司来说,时间就是融资窗口;对大厂而言,早一天确权,就能早一步布局市场。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具体运营机制。比如九部门如何分工?信息是否打通?跨部门案件的流转效率能不能真正跑起来?这些细节决定中心是“真枢纽”还是“挂牌子”。
但方向是对的。徐汇的打法,是把知识产权从“事后救济”变成“全周期护航”。它不只做保护,还叠加了数据确权、证券化、技术路演这些功能。之前发了全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又推了数据产品登记服务站,等于在尝试打通“技术—资产—资本”的转化链。
下一步怎么走?报告里提了一句:“推动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双向赋能。”这话听着虚,其实有实招。AI能用来做专利检索、侵权监测,反过来,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数据又能反哺AI训练。这块如果跑通,徐汇可能不只是服务高地,还会成为数据驱动型创新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所以,这步棋的胜负手不在今天挂了多少牌子,而在未来能不能让企业觉得——在这儿做创新,安全、高效、变现路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