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市场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尤其是围绕中美贸易关系的风吹草动,总能牵动整个金融世界的敏感末梢。就在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召开的年会上,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们一边为全球经济展现出的“意外韧性”松了口气,一边又对特朗普政府持续不断的政策震荡感到疲惫不堪。“自‘解放日’关税以来,作为政策制定者简直精疲力尽。” 泰国央行副行长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而与此同时,美联储似乎正准备“端回酒碗”,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越来越明显,这又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

中美贸易博弈:混乱中的战略真空
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与其说是一场有章可循的博弈,不如说更像一场即兴发挥的混乱演出。根据彭博社一篇尖锐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没有对华政策,没有战略,也没有头绪。” 这并非危言耸听。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于对华策略存在严重分歧:经济民族主义者热衷于关税本身;现实主义者关注技术与军事优势;而交易型限制者则只想用关税换取禁毒等具体让步。这种“战略精神分裂”导致政策反复无常,一会儿全面加税,一会儿又部分豁免,连关键领域的专家都被清除出决策圈。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利用其在稀土元素上的主导地位实施出口管制时,美方竟显得措手不及。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直言:“在供应链扑克游戏中,中国握有高牌。” 而美国企业则夹在中间,既面临进口零部件成本飙升的压力,又受困于人才短缺和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福特CEO就曾抱怨20亿美元的成本压力阻碍了其在美国的进一步投资。
美联储转向:即将“重开酒局”的宽松预期
与外交政策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储正在释放清晰的政策转向信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明确表示,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停止缩表(QT),这意味着将不再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抽走资金,实质上是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正如《The Motley Fool》所分析的,这相当于“重新端回酒碗”(spike the punch bowl),尽管不是直接重启量化宽松(QE),但结合已经开启的降息周期,一个更加宽松的货币环境正在形成。市场对此反应积极,CME的数据显示,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99%。投资者普遍认为,这一系列操作将为股票市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科技股和成长股领域。瑞银全球财富甚至已将美股评级上调至“有吸引力”,理由正是AI驱动的增长、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国经济前景的改善。
市场波动与资产分化:避险与机遇并存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波动。一方面,黄金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年内涨幅超过60%,成为地缘政治风险、央行购金潮和降息预期下的最佳避风港。白银也同步走强。然而,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略有缓和后,金价出现回调,显示出短期利好边际减弱。另一方面,美股三大股指在经历动荡后收高,纳指周涨幅达2.1%,显示出市场对科技股和AI主题的持续信心。但小盘股和成长股表现疲软,创新者IBD 50交易基金大幅下挫,表明市场情绪依然脆弱。兴业期货的分析也指出,大宗商品整体分化,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因金融属性受益于宽松预期而强势,而黑色金属和能源化工则因基本面偏弱而承压。总的来看,“不要对抗美联储”依然是当前投资的首要原则,但在贸易摩擦和政府停摆等不确定性的阴影下,保持谨慎、采取分批布局的策略或许更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