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这事儿,表面上看是场突如其来的诉讼风波,其实早有伏笔。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在美国法院告它虚增收入,核心就一句话:把卖给自家控制的电池公司“蔚能”的钱,一次性全算成当期收入,合规吗?
问题出在哪?就在那个叫BaaS的商业模式上。用户买车不买电池,月付租金用电池,听起来很轻资产、很创新。但会计处理上,这里有个巨大灰色地带——你把一堆电池打包卖给关联方,这笔交易到底算“真卖”还是“左手倒右手”?如果对方实质被你控制,那这笔收入就不能一次性确认,得跟着用户未来几年的订阅费慢慢摊。
GIC的指控逻辑非常清晰:蔚能虽然股权分散,但合同、运维、回款都在蔚来手里,根本就是个影子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直接翻倍,从28.5亿跳到66.4亿,这个增幅太。当年灰熊做空报告就说这是“寅吃卯粮”,现在连曾经的投资人GIC都下场起诉,说明市场信任正在裂开。
我们来盘一盘财务数据。2025年Q2营收190亿,听着不错,但净亏损近50亿,整车毛利率才10.3%。一边交付量猛增,三季度交了8.7万辆,创历史新高;另一边现金流压力山大,账上现金加短期投资272亿,可9月份又紧急融了82亿。这种模式玩下去,资本耐力才是关键。
更值得警惕的是应收款的风险。这类“卖未到账的账”操作,在金融圈并不新鲜。保理市场规模十年翻倍,已达4万亿美元。一旦出现重复抵押或虚假发票,就像当年Enron那样,整个链条就会崩塌。而电动车行业本身支大于收,账期拉长,审计很难穿透底层真实性。
现在还有一个潜在变量:季度报要不要取消。有人提议改成半年报,说是减轻企业负担。但我看这事风险不小。信息披露频率降低,问题发现得更慢。像蔚来这种争议模式,本来就得靠高频财报和电话会来回对细节,半年才出一次,投资者只能靠猜,股价波动反而更大,市场效率下降。
说到底,资本市场认的是透明和可持续。BaaS模式本身没问题,难的是怎么在创新和合规之间找平衡。GIC这次出手,未必是为了索赔,更像是在敲警钟——别让财务结构跑得太快,把根基搞虚了。接下来就看SEC会不会跟进,以及独立审计能否真正厘清蔚能的独立性。这不仅是蔚来的考验,也可能为整个硬件即服务模式定下规则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