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9 18:53:19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蔚来被GIC起诉:BaaS模式涉收入虚增质疑

  蔚来这事儿,表面上看是场突如其来的诉讼风波,其实早有伏笔。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在美国法院告它虚增收入,核心就一句话:把卖给自家控制的电池公司“蔚能”的钱,一次性全算成当期收入,合规吗?

  问题出在哪?就在那个叫BaaS的商业模式上。用户买车不买电池,月付租金用电池,听起来很轻资产、很创新。但会计处理上,这里有个巨大灰色地带——你把一堆电池打包卖给关联方,这笔交易到底算“真卖”还是“左手倒右手”?如果对方实质被你控制,那这笔收入就不能一次性确认,得跟着用户未来几年的订阅费慢慢摊。

  GIC的指控逻辑非常清晰:蔚能虽然股权分散,但合同、运维、回款都在蔚来手里,根本就是个影子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直接翻倍,从28.5亿跳到66.4亿,这个增幅太。当年灰熊做空报告就说这是“寅吃卯粮”,现在连曾经的投资人GIC都下场起诉,说明市场信任正在裂开。

  我们来盘一盘财务数据。2025年Q2营收190亿,听着不错,但净亏损近50亿,整车毛利率才10.3%。一边交付量猛增,三季度交了8.7万辆,创历史新高;另一边现金流压力山大,账上现金加短期投资272亿,可9月份又紧急融了82亿。这种模式玩下去,资本耐力才是关键。

  更值得警惕的是应收款的风险。这类“卖未到账的账”操作,在金融圈并不新鲜。保理市场规模十年翻倍,已达4万亿美元。一旦出现重复抵押或虚假发票,就像当年Enron那样,整个链条就会崩塌。而电动车行业本身支大于收,账期拉长,审计很难穿透底层真实性。

  现在还有一个潜在变量:季度报要不要取消。有人提议改成半年报,说是减轻企业负担。但我看这事风险不小。信息披露频率降低,问题发现得更慢。像蔚来这种争议模式,本来就得靠高频财报和电话会来回对细节,半年才出一次,投资者只能靠猜,股价波动反而更大,市场效率下降。

  说到底,资本市场认的是透明和可持续。BaaS模式本身没问题,难的是怎么在创新和合规之间找平衡。GIC这次出手,未必是为了索赔,更像是在敲警钟——别让财务结构跑得太快,把根基搞虚了。接下来就看SEC会不会跟进,以及独立审计能否真正厘清蔚能的独立性。这不仅是蔚来的考验,也可能为整个硬件即服务模式定下规则边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