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数据: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新增资金总量高达170万亿元!这笔巨量的金融“活水”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持续流入实体经济的土壤,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重要力量。在“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不再只是简单的资金供给,而是越来越精准、高效地流向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消费领域,真正实现了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金融资源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这170万亿元的资金不是盲目投放,而是有方向、有重点地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贷款增长占全部贷款增量的约七成,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相比“十三五”末大幅增长62%,为“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43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27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金融体系对经济稳定发展的持续托举。
科技与小微:金融“含科量”与“获得感”双提升
我特别注意到两个关键词——“含科量”和“获得感”。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科研技术贷款更是以27.2%的年均增速领跑,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四分之一,说明金融正在积极拥抱创新。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成效显著: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覆盖约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五年前的2.3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贷率高达72.3%。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小企业真正拿到了钱,活下来、发展起来。
消费活力被金融有效激活
金融不仅支持生产端,也在大力拉动消费端。“十四五”以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贷款余额增长了80%,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到2.78万亿元,同比增长5.12%。这些资金帮助商家恢复经营、扩大服务,也间接促进了就业和居民消费信心的回升。可以说,金融正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参与到激发市场活力的过程中。
如今,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500万亿元,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金融体系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人们对金融服务的期待也不再仅仅是“有没有”,而是追求“好不好”——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温度。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相信,随着金融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这股奔涌的“活水”将继续滋养中国经济的沃土,让创新之树常青、让小微企业茁壮、让消费热潮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