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康这次数据,到底成色如何?
今天奥赛康在ESMO上公布了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的临床数据,公告口径一致:耐受性好、安全性可控,疗效上有高缓解率和长缓解持续时间的“获益信号”。
这话听着熟悉吧?几乎所有创新药早期数据披露,都是这个调子。但作为圈内人,我们得往深里看——这到底是个“值得跟进”的信号,还是又一个“看起来很美”的阶段性表述?
先拆背景。这批患者是经EGFR-TKI治疗失败、且伴有MET扩增或过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类人群目前临床上其实挺难搞的。EGFR靶向药用完后出现MET通路激活,属于典型的耐药机制之一,现有方案要么化疗接续,要么上双抗或联合用药,但整体响应率和PFS都不太理想。所以这里确实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那ASKC202的切入点就很清晰了:打的就是这个耐药后的精准人群。cMET抑制剂不是新概念,国内外一堆玩家在做,关键是谁能做出差异化。从披露信息看,他们走的是“ASKC202+利厄替尼”联合路线。利厄替尼本身是个EGFR抑制剂,理论上可以继续压制原发通路,而ASKC202负责狙击MET这条逃逸路径。这种“双通路封锁”策略,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现在问题来了:所谓的“肿瘤缓解率高”、“缓解持续时间长”,到底有多高?多长?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公告里没给ORR(客观缓解率)、DCR(疾病控制率)、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这些硬指标,只用了“获益信号”这种定性词。壁报形式发布,也说明大概率是I/II期的小样本数据,可能就几十例患者。这种阶段的数据,离III期确证性试验还有不小距离。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已经启动III期确证性研究了。这意味着内部数据可能达到了预设的积极阈值,公司才敢往前推进。毕竟III期成本高,谁也不会拿几亿去赌一个模糊信号。所以至少从决策节奏上看,团队是有信心的。
另一个观察点是安全性。联合用药最大的挑战就是毒性叠加。EGFR抑制剂容易出皮疹、腹泻,cMET抑制剂也可能带来肝酶升高、外周水肿等问题。如果真能做到“良好耐受性”,那在临床上就有优势——剂量能打上去,患者依从性才好,最终才能转化成生存获益。
总的来说,这个数据算不上惊艳,但在预期之内,路径合理,下一步的关键变量就是III期能不能复制这个趋势。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至少牌面没崩。对于这类me-better级别的靶向药,市场给不给溢价,最终还得看头对头数据出来以后,能不能在响应深度或安全性上拉开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