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想迟到的全球航运聚会
这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光看阵仗就知道不一般。荷兰鹿特丹副市长没抢到直飞上海的票,硬是转机也要准时到场——一个城市的航运影响力做到这份上,已经不是靠口号能堆出来的了。
2025年这场论坛,是第五次办,规模却创了新高:4000人次参会,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关键的是,过去是上海发邀请函请人来,现在是嘉宾主动预约、提前规划行程,甚至论坛一结束就开始问下一届啥时候开。这种转变背后,是话语权的实质性迁移。
上海到底做对了什么?
我们来盘一盘。国际航运中心比拼的从来不只是量。新加坡强在金融和仲裁,伦敦赢在规则制定和保险服务。上海早年短板明显——硬件顶得上,软件跟不上。但最近五年,动作很连贯:先是补齐高端服务业,再通过论坛把资源要素串联起来,形成生态闭环。
比如法律服务这块,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落地,上海仲裁委发布首批“涉港涉航涉水”示范合同,这是在构建争议解决的标准工具包。再比如金融端,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线后日均成交破15亿美元,成了全球最活跃的航运衍生品之一。这些都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的风险管理基础设施。
绿色转型,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但真正让国际玩家非来不可的,是绿色航运这个赛道。IMO定了2050净零目标,谁先跑通路径,谁就掌握规则主导权。上海港和洛杉矶港联手建的绿色航运走廊,已经从概念进入实施阶段,现在又拉上了巴塞罗那、安特卫普布鲁日。这不是简单的航线合作,而是在测试整套零排放运营体系:船型、燃料供应、碳认证、港口协同。
更狠的是,上海同步推进绿色甲醇加注全链路贯通,本地10万吨级项目年底投产,还拿到了欧盟认证。这意味着未来挂靠的国际船舶可以用上中国认证的绿色燃料。再加上刚成立的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一套自主可控的绿色标准体系正在成型。
技术输出,才是影响力的终极体现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技术方案,已经输出到秘鲁钱凯港。这说明上海不再只是应用别人的标准,而是开始对外输出智慧港口解决方案。罗泾码头新系统、小洋山北侧建设、长江数字平台,这一系列动作都在强化“可复制”的能力。
所以你看,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设计,从追赶到引领,上海的逻辑很清晰:用绿色转型重构竞争维度,用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再用高端服务锁定价值链顶端。北外滩论坛之所以越来越像“航运达沃斯”,根本原因在于,这里讨论的问题,已经开始定义行业下一步怎么走。
这么看下来,人家宁愿中转也要来,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