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又拿下一个1.26亿的大单,今年Walker系列机器人订单总额已经干到了6.3亿以上。这单来自广西的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采购的是他们最新的Walker S2——能自主换电、全自主运行的那款人形机器人。合同签完就要在2025年内完成交付,节奏很紧。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种场景?
我们来盘一盘。这笔采购不是买几个机器人做展示,而是用于“数据采集和测试”的基础设施建设。说白了,这个中心要靠Walker S2去跑真实环境下的动作数据、交互逻辑、系统稳定性,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算法训练和商业化验证打地基。换句话说,机器人本身成了生成AI训练数据的工具,而不再是单纯的执行终端。
这就有点意思了。过去大家讲人形机器人,都是“替代人力”、“进家庭”、“进工厂”。但现在看,它的第一波刚需可能既不C端也不B端,而是G端的数据基建。政府主导的测试平台需要高维度、多模态的真实行为数据来构建仿真体系,Walker S2这类具备完整运动能力和感知系统的机器人,反而是最合适的“数据采集探针”。
再拆一层:为什么是优必选能吃下这些单?从9月那个2.5亿的全球最大单,到最近连续数千万订单,再到这次1.26亿,说明他们的交付能力和产品成熟度已经被实际认可。特别是Walker S2支持自主换电,意味着可以长时间无人干预运行,这对数据连续性至关重要。没有这个能力,数据采集就得人工伺候,成本立马失控。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这些订单背后的支付逻辑和后续运营机制。是纯设备采购?还是包含后期运维、数据服务打包?如果是后者,那商业模式就从一次性卖硬件转向了“硬件+数据服务”的混合体,长期价值会完全不同。
另一个关键点是,这些订单都集中在政府或国地共建项目。比如这次广西的,还有之前北京的天工行者联合开发项目。说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依然高度依赖政策牵引和公共资源投入。市场自发需求还没完全跑通,但顶层设计已经在卡位。
所以,别光看6.3亿这个数字热闹。真正值得盯的是:谁在买单?买来干什么?能不能形成可复制的闭环?目前来看,优必选踩准了“用机器人造数据”的早期窗口,把产品嵌进了国家推动具身智能的基础架构里。
下一步要看的是,这些部署下去的机器人能不能反哺自身算法迭代,进而降低单位成本,打开工业和服务场景的市场化空间。如果只是停留在政府采购的示范工程,那天花板一眼可见;但如果能借这些节点积累真实世界数据,实现模型跃迁,那就真有可能杀出一条商业化血路。
现在还在爬坡阶段,子弹还得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