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上海北外滩再次成为全球航运业瞩目的焦点——第五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正式开幕。这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同主办的高规格国际盛会,以“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人次嘉宾,包括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我注意到,这场论坛不仅是对过去五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个推动全球航运绿色化、智慧化转型的关键平台。
29项重大合作成果发布,彰显中国行动力
本次论坛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之一是集中发布了五大类共计29项重大合作成果(部分媒体报道为30项,或因统计口径略有差异)。这些成果涵盖政府部门间合作文件签署、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进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创新以及国际航运合作深化等多个维度。比如,上海港与洛杉矶港持续推进“绿色航运走廊”建设,2025年又新增上海港—巴塞罗那港、上海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等新航线。这标志着中国正从全球航运规则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引领者。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绿色航运走廊不仅是零排放航线的探索,更是中国牵头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贡献“上海方案”的重要实践。
绿色与智慧双轮驱动,上海引领航运变革
在本届论坛上,“绿色转型”和“智慧发展”成为高频词。我特别关注到,上海港已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绿色甲醇和LNG加注能力的港口,2025年上半年船舶保税LNG加注量居全国首位。此外,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全链路已实现贯通,本地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即将投产并获欧盟认证,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而在智能化方面,2024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量突破700万标箱,罗泾一期自动化码头投用,智慧港口技术甚至成功输出至秘鲁钱凯港。“上海方案”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在于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推进的系统性思维,正在重塑全球港口运营模式。
高端服务生态集聚,提升全球话语权
如果说港口量是“硬实力”,那么航运金融、法律、仲裁等高端服务就是“软实力”。过去几年,上海在这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沪裁决、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日均成交额破15亿美元、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入会总吨位突破1亿吨……特别是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启用、首批“涉港涉航涉水”示范合同发布,构建起“商事调解+仲裁确认+司法执行”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些举措让北外滩逐步形成高端航运服务业生态链,截至2024年底已集聚超4600家航运企业。越来越多国际组织选择落户上海,正是对这座城市在全球航运治理中日益增强话语权的最佳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