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近又有了明确的推进方向。央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在苏河湾大会上直接点出,接下来就从三个关键点发力。这事儿不是喊口号,而是有具体路径的,我们来盘一盘。
第一个方向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核心逻辑很清晰:强大的货币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互相支撑的。上海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现在机会确实比挑战多,关键是怎么做。政策思路也很务实:尊重市场、顺应需求、循序渐进、风险可控。重点是要降低境外投资者用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和成本。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对冲工具和定价机制上的创新。
第二个抓手是提升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水平。目前短板很明显——境外投资者参与度不够高。解决办法分两步走:一是对还没开放的领域,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有序放开;二是对已经开放的,要大幅提升“入市”便利度。比如简化流程、优化账户体系、减少准入壁垒。同时还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这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争取话语权。
第三个层面是推动八项创新政策落地。这里面已经有实质性进展了。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运行,这是基础设施的关键一步。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也在筹建,透明度会进一步提升。临港新片区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效果突出,结算时间从几天压缩到秒级,真正做到了国际一流效率。还有自贸离岸债已经有两单落地,配套政策也已发布,说明业务框架开始成型。另外,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即将升级,优质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自由度将大幅提高。
再看支付体系这边,CIPS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截至2025年9月,接入机构超1700家,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处理量达17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这个网络密度和增长速度,说明人民币的实际使用场景正在快速扩展。加上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二维码跨境互通也在推进,外籍人士来华“扫一扫”就能支付,用户数和交易量都翻倍增长,人民币的“好用”程度确实在提升。
双边本币互换也在持续扩容。最近几个月,央行接连与冰岛、欧洲、瑞士、匈牙利、新西兰等续签或新签协议,合作范围广泛。这些安排不只是应急流动性支持,更是为双边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本币结算铺路。
这么看下来,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单一动作,而是一套组合拳。从基础设施到制度开放,再到实际应用场景,各个环节都在同步推进。下一步的关键变量,还是在于境外主体是否愿意长期持有并使用人民币资产。目前趋势向好,但真正的突破,还得看市场自身的反馈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