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传来不少好消息,从支付便利性提升到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系列动作让人感受到人民币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在2025年10月19日举行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央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详细阐述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大方向,而与此同时,多份权威报道也披露了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最新进展。可以说,人民币正加快走向全球舞台中央。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成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他认为,强大的货币与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相辅相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局面。接下来将坚持“尊重市场、顺应需求、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这一表态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不再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持续深化
金鹏辉还提到,上海目前的一个短板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足,尤其是境外投资者参与度偏低。为此,一方面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对尚未完全开放的交易领域有序放开;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已开放市场的便利度,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成效显著——结算流程从原来的2 - 3个工作日压缩至“秒级”,真正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此外,自贸离岸债已有两单成功落地,相关政策文件也已正式发布,为未来业务拓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成果亮眼
在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中,支付基础设施的作用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家法人银行机构。2024年全年处理业务量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高达40.3%。不仅如此,内地与香港的快速支付系统已于2025年6月实现互联(即“跨境支付通”),支持实时跨境汇款。同时,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建成,我国居民可在70多个国家扫码支付,多个境外钱包也被引入国内使用。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超1000万,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增幅分别达162%和149%,足见外籍人士对中国支付方式的认可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