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这波操作,不是收缩,是精准提效
周大福最新财报季数据出来了,零售值整体涨了4.1%,听着不算炸裂,但拆开看,内地3%、港澳及其他市场11.4%的增长,加上同店销售全面回升,股价当天直接拉了5个点。表面看是业绩回暖,但真正值得盯住的,是背后那套“关345家店”的狠活。
我们来盘一盘。这一季度,周大福开了49家新店,关了345家,净减少296个零售点。光看数字挺吓人,尤其是内地一口气净关300家。但公司讲得很清楚:这不是战略收缩,而是“提升店铺生产力”的主动优化。说白了,就是甩包袱,砍掉那些拖后腿的低效门店,腾出资源去开更赚钱的新店。
有意思的是,虽然关了这么多店,同店销售反而在涨。内地直营店同店销售增长7.6%,加盟店更是干到8.6%。如果把钟表业务刨掉,直营店同店销售增速能冲到9.9%。这说明什么?说明剩下的店,含金量更高了。消费者买得更贵、更集中,而不是靠走量。
再看客单价,黄金产品平均售价明显上行。内地从6400港元跳到7900港元,港澳更是从9400港元飙到11700港元。这不是通胀驱动的被动涨价,而是产品结构在变——定价类产品(比如设计款、IP联名)卖得好,计价黄金也在改善。消费者不再只盯着克重算账,开始为品牌和设计买单。
所以,问题出在哪?销量其实在下滑。内地同店销量跌8.6%,港澳跌10%。这说明进店的人少了,或者单次购买件数在降。但销售额没崩,反而稳住甚至微增,靠的就是单价撑着。这背后是典型的“少人多买”模式,本质是消费分层——愿意掏钱的人依然在掏,而且买得更贵,但大众客流在萎缩。
这么看下来,周大福的策略就很清晰了:不追求门店数量扩张,而是通过关店提效,把资源集中在高潜力区域和高净值客户上。加盟店占比72.7%,这种轻资产模式也降低了运营负担,让集团能更灵活地调整网络布局。
下一步怎么走?关键变量还是消费信心。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经济波动期有支撑,但镶嵌类珠宝依赖可选消费的复苏。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看不出三四线城市的具体表现,这块信息是缺失的。但如果这个“关差店、开好店、提单价”的逻辑能持续跑通,周大福的盈利质量反而可能比以前更扎实。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靠规模取胜的时代了,谁能把手里的牌打得更精,谁才能活下去。周大福这步棋,走得够冷,也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