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资金“回血”动作背后,圣龙股份的现金流逻辑
这事儿得从两个公告说起。2025年10月20日,圣龙股份发了两条消息:一条是把1亿闲置募集资金全部归还到专户,另一条是到期赎回了一笔结构性存款,赚了2.02万。表面看都是常规操作,但连起来看,节奏很精准——刚好卡在使用期限届满前完成归还和赎回。
问题出在哪?为什么要在2025年10月16日这个时间点,把钱全还回去?
我们来盘一盘。去年10月17日,公司董事会通过两项决议:一是用不超过1亿的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流,期限12个月;二是拿最高8000万做现金管理,买保本理财。这两个动作,本质上都是在不影响项目进度的前提下,让闲着的钱动起来,一个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另一个吃点利息收益。
先看补流部分。公司确实用了整整1个亿,分两笔回:2024年底提前还了1000万,剩下的9000万在2025年10月16日一次性归位。说明什么?说明这期间公司确实有流动资金需求,但又不算特别紧张——否则不会等到快到期才还。而且能提前还一部分,也侧面反映经营性现金流没崩。
再看理财这块。最近一笔1000万的结构性存款,年化2.05%,1个月赚2.02万,收益率算下来符合预期。更关键的是表格里的数据:过去12个月累计投了1.35个亿,全是结构性存款这类低风险产品,总收益67.77万,平均下来年化大概也就2%出头。听着不多,但别忘了这是闲钱,不耽误项目建设的前提下,白捡的利润。
这么看下来,圣龙的操作很典型:募资到位后,项目还没完全铺开,钱放账上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短期拿来补流+理财。既缓解了运营压力,又提升了资金效率,属于标准的轻资产运营打法。
那它的挑战是什么?核心变量还是募投项目的推进节奏。如果项目迟迟不动,频繁延期,那这种“补流+理财”的模式就会被市场质疑——你到底是不是真要做项目?但现在来看,公司在12个月到期前准时归还,程序合规、动作干净,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可信度。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这些募投项目具体进展如何?有没有新的资金支出计划?这块信息是缺失的。但从资金管理动作本身来看,这家公司对现金流的把控还算稳健,属于那种不激进、但也绝不让钱睡觉的务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