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机接口技术成了医疗科技圈的热门话题。就在今年8月,一位因车祸瘫痪6年的女士芳若,在头部植入了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设备,一个月后,她通过“意念”控制气动手套,成功抓起了一个水瓶!这一幕看似科幻,却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这项被称为“人机共生”的技术,正让越来越多的瘫痪患者重新看到希望。我国已有多个科研团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从北京到武汉、山东、上海等地,脑机接口手术正在悄然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脑机接口如何让瘫痪者“动起来”?
脑机接口(BCI)的核心原理是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通过采集大脑产生的电信号,解码用户的运动意图,并将其转化为机械指令来驱动外部设备。对于像芳若这样的高位截瘫患者来说,虽然大脑仍能产生运动信号,但这些信号因嵴髓损伤无法传达到肢体。而脑机接口的作用,就是绕过受损的神经通路,将脑电波“翻译”成动作。目前主流的技术路径包括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和介入式。芳若接受的是半侵入式手术,即“开颅不入脑”——电极被放置在颅骨下方、硬脑膜上方,既能有效采集信号,又降低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风险。术后仅一个月,她就能靠“意念”完成抓握动作,激动地喊出:“我的手又回来了!”
中国团队多点突破,临床试验进展迅速
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已在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2023年,首位接受该技术治疗的患者老杨在四肢瘫痪14年后,恢复了自主喝水能力;2025年,渐冻症患者通过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语言脑机接口”手术,重新实现了基本语言交流。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此外,同济医院完成了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手术,千佛山医院设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中科院联合华山医院的受试者仅用两三周训练就能玩象棋和赛车游戏。这些案例表明,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临床应用前沿。
从试验到普及,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尽管成果喜人,但专家们普遍提醒:脑机接口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首先,大脑信号复杂且个体差异大,精准解码仍是技术难点。其次,植入体作为异物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信号衰减或设备失效。再者,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患者需长期配合康复训练才能见效。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技术重点在于“脑控外设”,而非真正修复神经功能。正如多位医生所强调的,不能盲目夸大疗效,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也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神经再生。不过,积极信号也在出现: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首次为“侵入式脑机接口”设立专项收费项目,湖北率先落地定价,这意味着未来一旦技术成熟,服务路径已初步打通。但正如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所说:“我知道没这么快,但只要有希望,就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