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真能让人站起来?先别急,我们来盘一盘
今年8月,芳若在宣武医院做了个手术,脑袋上植入了个硬币大小的设备。一个月后开机,她靠“意念”驱动气动手套,抓起了一个水瓶——这是她瘫痪6年来,第一次重新“动”手。
这事儿听起来像科幻片,但不是马斯克搞的,是中国团队做的。而且不只她一个。老杨瘫了14年,术后一年半已经能徒手吃饭喝水;云南的小佐高位截瘫,术后右手力量和灵活性都有提升;湖北的高女士,车祸致瘫后通过脑机接口,用意念控制手套完成抓握。
这些案例背后,是清华洪波团队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2023年就在宣武、天坛两家医院启动临床试验。今年3月,宣武还做了全球首例“中文语言脑机接口”手术,让渐冻症患者恢复部分语言交流能力。6月,中科院联合华山医院推进侵入式BCI临床试验,受试者两周就能玩象棋、赛车游戏。更狠的是,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修复患肢运动功能的试验也在中国完成,电极从血管进去,不碰脑组织。
这么看下来,2025年被称为“脑机接口元年”,确实有依据。
但问题来了:这些患者到底是真恢复了神经功能,还是只是“外挂”了设备?
答案是后者为主。李锋主任说得直接:脑机接口的重点是“脑”和“机”,本质是绕过受损嵴髓,把大脑信号翻译成机械指令,驱动外骨骼或手套。它不是修复神经的药,而是给瘫痪者装了个“操作系统”。
当然,也有意外收获。像老杨,训练一年半后,不仅会用设备,连自身肢体功能也在改善,不排除有神经再生可能。但这属于个体观察,目前还没法证明是普遍现象。
更大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周朋医生点出关键:现在最难的不是手术本身,而是怎么稳定采集并精准解码脑电信号。大脑太复杂,我们现在对它的理解还很初级。电极一旦植入,人体免疫反应可能形成疤痕组织,导致信号衰减,设备几年后就失效的情况并不罕见。
洪波教授也承认,现在的BCI离“读脑”差得远。别说读懂一句话,就连一个动作意图的识别,都得靠大量训练数据反复校准。
再看落地路径。国家医保局今年3月专门给“侵入式脑机接口”立了收费项目,湖北率先出台定价。这说明政策端已经在为未来临床铺路。但目前所有案例都是临床试验,病例数少,长期安全性数据不足,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
患者热情很高。同济医院评估门诊两个多月接诊200多人,天坛医院三个月收到800多预约。可真正符合条件的没几个。这不是万能救命稻草,适用人群有限,风险也不小。
所以结论很清楚:脑机接口确实在突破,但它现阶段的核心价值,是帮瘫痪者重建与世界的交互能力,而不是治愈。真正的神经修复,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