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火箭“批量上天”,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今天中午,力箭一号遥八又成功把三颗卫星送上了天。这是它第九次飞行,累计已经打了73颗星上去,总质量超9吨。从数据看,国内商业发射确实进入节奏了——光是8月前25天就干了9次发射,按这速度,一年百次不是空话。
但这热闹背后,有个问题得拎出来盘一盘:我们真缺的是发射次数吗?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成本太高”。可现实比这复杂。真正卡脖子的,其实是运力供给严重不足。拿SpaceX的星舰来说,近地轨道运力150吨;咱们现役最强的长征五号,才25吨。六倍差距摆在这儿,别说万星组网,就是中等规模星座,现有火箭也扛不住。
更扎心的是价格。现在国内主流商业发射报价每公斤5万到10万,有些特殊任务甚至冲到15万。一颗500公斤的卫星,造出来可能5000万,结果打上去要7500万——发射费比造星还贵。这账怎么算都亏。
那出路在哪?答案很明确:可重复使用。
一级箭体占整箭成本七成以上,回收一次,就能把边际成本压下来。猎鹰9号全复用状态下每公斤只要1.4万到1.8万人民币,咱们现在拼死拼活才勉强接近这个数。关键就在于,人家已经跑通了“回收—复用—迭代”的闭环,而我们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
不过,好消息也不是没有。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都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搞首飞,目标都是液体垂直回收。星际荣耀也完成了全尺寸垂直起降试验。接下来一两年,国内大概率会出现首个入轨并回收成功的可复用火箭。
但这只是起点。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谁先飞,而是谁能快速批产。现在各家都在建厂:力箭二号工厂年产20发,天龙三号规划年产30发。未来拼的不是技术突破能力,而是制造体系的规模化和稳定性。
说白了,行业正处在从“能飞”到“多飞、便宜飞”的转折点。运力瓶颈短期靠产能爬坡,长期还得看复用技术能不能真正落地。下一步的关键变量,就是2026年前这几型可回收火箭的实际表现。成了,中国商业航天才算真正上牌桌。